防沉迷必须打一场攻坚战
国家新闻出版署日前下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从网游时长和规范付费等,作出限制规定。其中明确,所有游戏用户均需实名注册;每天22时到次日8时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法定节假日每天不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天不超过1.5小时;不得向8周岁以下用户提供付费服务等。
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是一个全球性课题。最新修订并将于2020年1月1日施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就专门增设“网络保护”专章。仅从立法思路看,各国大体是一致的:韩国采取“游戏宵禁”;在日本,账号注册须家长同意,消费得绑定家长信用卡;德国则设立“网络巡警”日夜监控。中国早于2007年出台网络实名认证制,并建立防沉迷系统等,这次的新规,可以视作加强和升级版。当然,从之前执行情况来看,由于只在注册时查验身份,在登录时却只用账号,未成年人可以方便地获得成人注册的账号,从而“完美”地绕开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可以说,落实不力、把关不严,让制度失守在最后一道“防线”上。之前也有企业以人脸识别技术加以防控,然而,囿于未成年人信息泄露和隐私保护等,未能普及推广。
有鉴于此,有专家呼吁,由政府推动建立“一站式”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管理平台,建立未成年人信息识别系统,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行为进行统一管理。这个思路是可贵的,把部门监管和企业运营实现责任“捆绑”,一方面强化平台企业、网游公司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强化政府监管。在防沉迷问题上,谁也不许“解锁”,至少从技术层面上是可行的。当然,能否为之是一回事,愿否为之则是另一回事。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法规再好,如果不能严格执行,最终都只能落在纸面上,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必须以保护一代人的高度责任心,打一场防沉迷攻坚战。从数据看,我国目前有1.69亿未成年网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比例占到64.2%,约33.3%的未成年人存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暴力、赌博、吸毒、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8月中旬,杭州警方就通过互联网巡查,打掉紫漫、啃漫星族等8个色情漫画网络平台,近百万注册会员,七成为未成年人。类似案例,近年来各地多有查获。这么多的色情平台,它们是如何绕过层层关卡,向孩子们伸出魔爪,不能不让人高度警惕。
网络给了我们色彩斑斓的世界,理应用它探寻未来。必须坚持疏堵结合、群防群治,打好防沉迷攻坚战。此前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林维也提出,要确立“未成年人数字权利”概念,从防止未成年人遭受网络侵害,转向促进未成年人基于互联网自我保护和发展,引导从“责任导向管制”向“对监管主体赋能”转变。林校长的话,基于立法和治理层面,面向未来发展,着眼生态治理,确能触动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