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绝“一刀切”
今年4月5日起,“优驾自动容错”措施正式在杭州落地执行。这意味着,3个月内车辆无杭州范围内交通违法行为的车主,首次发生三项轻微违法行为时,将获“容错”对待。杭州此举,最大的看点在于将过去只要违法违规就必罚的无差别化,改为有甄别、有限度的处置。表面看,这是“尺度”放宽了,实际上给了粗心违法、无心违章者一个改正的机会,背后试图破解的正是社会治理如何杜绝“一刀切”的问题。
现实中,治理“一刀切”引发的讨论不少。征信使用范围的扩大就是一个例子。合理运用征信,有利于呵护社会诚信。但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把失信惩戒机制视为社会治理的“万金油”。比如,过马路闯红灯、职工频繁跳槽、地铁逃票等不良行为,以及做子女的有没有“常回家看看”、水电费缴纳情况等都有可能被纳入失信惩戒机制。这样的设置是否合理?答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映射的社会治理如何丰富手段、精准施策问题值得深思。
社会治理杜绝“一刀切”,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水平,依然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由此可见,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从治理层次看,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基层社区是生产、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多发地。面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必须摒弃粗放式、经验式的管理思维,既加强顶层设计,又注重基层实践,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充分考虑各地和各社会群体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信息化、个性化、精细化的治理措施。
在这方面,浙江始终走在前列,各地不乏好经验、好做法。从2013年起,桐乡市高桥镇越丰村推行“三治融合”治理理念,以自治“激发活力”,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无缝衔接的精细化治理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2017年,“三治融合”的治理理念,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突破。越丰村是浙江运用“三治融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之困的一个缩影。
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没有止境。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各类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对此,在基层社区生活的普通人感受最深。比如,为了严打聚众赌博,将棋牌室一律关停是否用力过猛?高空坠物频发,到底该怎么整治?车位被占却束手无策,就没有能改变现状的管理方法?因此,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就需要积极创新,特别是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将社会治理精细化推向更高水平。
细节决定成败,精细是管理的精髓。能否杜绝“一刀切”,既体现社会治理的应有态度,也反映社会治理的实际能力。各级各部门把社会治理做到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在观念、标准、手段、目标等方面狠下“绣花功夫”,才能在确保社会秩序的同时又能让群众生活享受缤纷色彩,真正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大受益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