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研究引向深入

2019-11-19 09:36:48

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奋力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走在前列

杨守卫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出了动员令、制定了时间表、绘就了路线图,擘画了“中国之治”的新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上下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

一、坚持高标定位,扛起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浙江担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科学完备的顶层新设计,省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在省域治理上进行了生动有力的探索,推动浙江成为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社会大局最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改善最明显、人民群众获得感最高的省份之一,不断演绎着实现中国梦的浙江样本。当前,浙江正处于“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关键期,即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站在新的起点上,浙江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和使命,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新期望,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姿态,自觉扛起“三个地”的使命担当,对标对表中央部署要求,拉高标杆奋勇争先,争当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排头兵,争当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范生,高水平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浙江贡献。

二、坚持科学谋划,绘好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浙江方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了总纲,也为浙江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中央精神与浙江实际相结合,既全面贯彻全会总体部署和要求,又科学设计省域治理路线图、任务书,制定好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行动纲领。要牢牢把握以“八八战略”为统领这一总纲,锲而不舍、持续深化,不断把“八八战略”蕴含的治理思想转化为治理成效。要牢牢把握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这一工作路径,把“最多跑一次”的理念、方法、作风运用到省域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持续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加快构建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要牢牢把握以党建为引领这个根本保证,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实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有机统一,汇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努力走出一条有时代特征、浙江特色的治理新路。

三、坚持真抓实干,及时总结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浙江经验。从省域治理到市域治理、县域治理和基层治理,都是国家治理在不同层面的落实和体现,目标同向、上下贯通。这些年来,全省各地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地方的探索和创新,涌现出新时代“枫桥经验”、安吉“余村经验”、桐乡“三治融合”、武义“后陈经验”、象山“村民说事”、宁海“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等一批先进典型,探索出许多具有特色的地方治理经验。在新时代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中,要坚持统筹推进与因地制宜结合、总结推广与系统集成结合、具体实践与制度规范结合,确保国家治理的目标要求在地方各级一贯到底,把地方治理“金名片”擦得更亮,推动创新实践再上新台阶,及时将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安排,进一步夯实治理现代化的根基,确保激发出地方和基层在推进治理现代化中的创新创造活力,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进一步夯实治理现代化的地方根基,也为全国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浙江经验、浙江做法。

【作者为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以基本经济制度支撑高质量发展

汪全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一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完善,对于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石。《决定》明确提出要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激励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其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的重要内容。不仅要高度重视把“蛋糕”做大的制度建设,还要重视妥善分好“蛋糕”的制度建设。《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同时,要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为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奠定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同时,《决定》还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了系统阐述,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经济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为加强省域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为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积累了重要的省域实践经验和理论素材。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纵深推进浙江改革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不断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在“两个高水平”建设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重点,在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上下更大功夫,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一要完善现代产业发展机制。当前,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完善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机制,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要完善稳企业强企业机制。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必须保障民营企业稳定发展和升级壮大。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构建降本减负的长效机制,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完善市场主体升级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加快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企业。

三要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互联网+”科技创新高地、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地“两高地”为引领,强化高新企业、高新技术、高新平台、高端人才支撑,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

四要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要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引导资源要素、能耗指标等更多地流向优质企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促进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作者为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把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到国家治理中

金一斌

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深刻把握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统一关系。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的40多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多年,也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探索的40多年。我国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是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的。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揭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要位置,并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要求全面体现到各方面制度安排中,进一步突出了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准确把握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宏大的制度体系,党的领导制度是统领性的。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四梁八柱”中,党的领导居于“顶梁柱”的位置。一盘棋大局分明,治国理政才有方向、有章法、有力量。

党的领导制度体现在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既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又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方向坚定、行稳致远。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国家治理能力,是执政党领导人民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着眼于党的高质量长期执政,必须重视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党的领导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重点是把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好。其中,基层党组织是中央政策落地生根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要点是提升党对国家治理的领导力。要实现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加强党内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制度建设,同时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必须建立健全党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改革发展的制度体系,同时完善党通过国家政权机关、群团组织、意识形态等对国家和社会实施领导的制度体系,确保党的领导覆盖治党治国治军各个环节。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关键是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牢前进方向、夯实组织保障。

浙江要在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方面继续争当排头兵。我省要充分发挥“三个地”的政治优势,争当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排头兵。主动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到省域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奋力推进新时代“两个高水平”建设。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胡海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这就从完善制度体系和达成治理成效两个方面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为新时代加快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注入新动能。

第一,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活力。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基层社会的有序治理是推动社会转型、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整体结构优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因地制宜地探索治理模式,实现基层社会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

要进一步把党的领导植根基层,让基层党组织成为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坚强核心;要进一步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精细化、精准化上持续用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社会治理四个主体共同发力的基础上,增加了“法治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增加了“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提法的变化,展示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理念创新变革的路径。

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关键是认真贯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要推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立法;要规范社会治理领域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推进基层法治政府、法治社区示范建设;要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运行管理监督机制;要提升领导干部德治法治素养,抓好社会治理的“关键少数”;要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推进民主协商,有利于增强社会事务的公众参与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新时代,要进一步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治理的转型。这次全会强调“科技支撑”,就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摆到了更为突出的战略位置。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

第三,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制度优势与成效。制度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治理的效果;治理效果好不好,根本上又取决于制度是否科学和完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制度和治理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省在推进平安浙江建设中,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不仅着眼于治安好、犯罪少的“小平安”,而且立足于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次的“大平安”,先后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化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备、行之有效的平安建设制度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供浙江经验,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浙江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丰富和完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新时代,我们要更加努力地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成效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为省社科院副院长】

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体系内在关联

郑春燕

“制度”和“治理”是理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核心概念。《决定》在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个显著优势之后,又明确提出了13项需要坚持和完善的制度体系,要求把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对这一整套制度体系的内在关联及其与国家治理效能之间的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制度优势是坚持和完善的源头,也是深化和发展的前提。《决定》明确坚持和完善的13项制度,来源于13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其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虽然在《决定》表述的优势中未能找到直接对应的文字,但若深入分析这四项制度,可以发现,其内涵均可回溯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之中。全面依法治国包含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个层面:法治国家的题中之义,必然要求党和政府的所有决策都应依法进行并受到监督;法治政府要求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法治社会,既是人人参与治理的社会,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决定》将这四项制度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中单列出来,既表明了这四项制度自身的重要性,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以制度支撑起党的领导、法治与民主的内在协同,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有三项因素曾对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国家能力、法治、民主问责。国家能力,突出的是国家将权力集中并通过中央政府实施治理的能力;法治的要义是使国家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民主的重心则在于建立起使政府回应人民愿望的责任机制。以此为视角,《决定》以制度领衔整个制度体系的理论框架就显现出来:

第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国家能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才能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攻坚克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第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规范权力运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必须首先保障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依法治国才有坚强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国家治理各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第三,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选举代表,制定宪法和法律,作为政党的执政依据,从而确保依法执政、依宪执政。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探索建立了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并向其负责的监察委员会,以期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

根本制度领衔、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共同建构的制度体系,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从党的领导、法治、民主三重要素入手,必将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

强化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文化支撑

陈立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这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基础和文化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中国进步和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又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第一,要进一步强化人民主体意识。人民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要增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意识,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二,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之上,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积淀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更加理性、更加自觉、更加从容、更有定力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着眼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既向内看,深入关注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要进一步强化制度意识。制度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文化基础。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权威和力量不仅表现在制度体系的内容上,更表现在人民对制度体系的普遍信任上,以及以这种信任为基础形成的制度自信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能否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对制度的心态、思想和观念。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

【作者为省委党校副校长】

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陈先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安排;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又有有效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遵循。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基本框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是由中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是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特色、显著优势。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确立的,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合理、正确,有没有优势和生命力,实践最有说服力,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以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成功,也向世界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正确。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深刻把握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民主政治实践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之中。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我们的总目标来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大任务就是不断满足人民在政治领域日益增长的要求。要保持政治定力,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坚持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坚守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只有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的坚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体系表现为一整套关于政权的组织方式、运行方式,不仅受到国家性质的影响,而且受到本国文化传统的影响,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调整,以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需要。国际经验证明,要在经济高速发展条件下实现政治稳定,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构建政治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十分注重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总结政治体制改革的规律,始终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确保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作者为省社科联副主席】

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钭晓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也对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了目标“图谱”与行动指南,为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了推进路线图。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如何应文明演进之势、担时代需求之责,积极扮演“率先学习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因时而进、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为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我们要从下述三个维度,破解这一重大课题。

一、基于历史与传承维度,因时而动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历史与传承层面看,浙江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后实施了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建设、生态浙江建设、美丽浙江建设等重大战略。这些战略的演进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充分体现了生态治理体系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这些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立足浙江大地,深刻把握时代潮流与浙江的发展要求,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这一系列战略的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的效能,凸显出生态文明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与制度价值。无疑,在推进生态治理体系与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与传承的维度,将为浙江生态文明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立地到顶天维度,与时俱进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其区位特点和城市特质提供了先行先试资源,从而促成诸多发生于浙江的“地方实践”,同时又内含着为“国家战略”积极探路的重要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浙江省的资源环境约束比较突出,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条件制约下,我省不仅成为经济强省,而且还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样本。这一切都源于浙江敢于先行先试,源于浙江本土实践不断“从立地到顶天”的跨越。无疑,在推进生态治理体系与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立地到顶天的维度,将为浙江实践及经验的与时俱进进一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基于当下与未来维度,顺势而为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浙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一方面,面对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日益复杂化的生态治理格局,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些新矛盾与新问题,须依靠改革创新加以解决;另一方面,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走向深入,生态治理也将迎来历史新机遇。因此,我们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足“当下与未来”维度,顺势而为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等方面作出了新部署,也对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确保美丽中国目标的顺利实现。可以说,《决定》为进一步深化美丽浙江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浙江推进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毋庸置疑,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应充分发挥“三个地”的独特政治优势,守正创新、立破并举,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推进美丽浙江建设,进一步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勇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作者为宁波大学法学院院长】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