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浙东运河“活”出精彩
浙东运河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段,北起钱塘江南岸的杭州西兴古镇,向东南横穿绍兴、宁波两市,于镇海汇入东海,全长200多公里。2014年,浙东运河与京杭运河、隋唐运河共同组成“中国大运河”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遗产河道3段、共138公里。但是,浙东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也呈现线长、点散、面广的特征,与浙北京杭运河杭州段相比知名度还不够高,保护传承利用的空间很大。
浙东运河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浙东运河始于春秋越国的“山阴故水道”,南北朝时形成具有工程控制功能的运河雏形;南宋定都杭州后得到迅速发展,带动了浙东地区的繁华富庶;清乾隆末年纳入中国大运河体系,至今有2500多年历史。向北与钱塘江北岸的京杭运河隔江相望;沿线沟通钱塘江、曹娥江、甬江三大水系,构成以运河为骨干、自然河湖交汇互通的水网体系;向东南直接汇入大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海路交通和商贸往来。
山水相依,自然人文景观相映成趣。浙东地区气候温润,雨量充沛,且集山地、平原、海洋于一体,特别是浙东运河沿线会稽山脉、四明山脉绵延起伏,形成了其他运河难得一见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舟行画图、人在镜中”的江南水乡画卷。历史上,李白等百余位诗人慕名来游,留下了2000多首诗篇佳作,成就了著名的“浙东唐诗之路”。
保存完好,继续发挥着航运和水利等作用。浙东运河在不同时期都得到政府和民众的修筑疏浚,不但保存了完好的航道,至今依然“舟船辐辏、效益显著”,是名副其实的“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还保留着历代营建的港口码头、闸堰工程、纤道石桥等古迹和众多的文化传说,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水乡古镇等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努力打造浙东运河文化旅游带
要通过浙东运河把散落沿线的历史文化遗迹串点成线、串珠成链,以点带面,努力打造古越风貌、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浙东运河文化旅游带。
加强考古研究,深入挖掘浙东运河文化内涵。进一步对沿线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上山文化等重大考古发现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千年历史文化“密码”。加强对浙东运河发展史的系统研究,通过史料记载以及对现存遗址遗迹的考古研究,探寻浙东运河的历史渊源,发掘运河文化在区域发展中的重大价值。保护沿线民俗文化,传承“运河庙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戏曲、文学、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非遗文化,例如,把“公祭大禹陵典礼”办成国家级祭祀活动,把“兰亭书法节”办成全民参与的文化大餐。重视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讲好浙东运河边梁祝爱情、西施浣纱、孝女曹娥等美好传说。
加大保护力度,传承和展现浙东运河文化印迹。对现存的历史遗迹以及古闸、古坝、古堤、古码头等重要水利遗产进行全面修缮与修复,适时推动“上林湖越窑遗址”等符合条件的大运河重要遗产点段扩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具备条件的浙东运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浙东运河文化遗产线路的修复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总格局,与优先开展的“扬州—杭州段” 遗产线路建设试点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差异化发展。推进文化遗产展示工程,科学谋划建设浙东运河博物馆、河海博物馆。加快浙东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进一步明确在主河道的有水河道两岸2000米内核心监测区、第一重山脊以内或1000米范围内落实国土绿化行动的实施细则,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修建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建设杭州西兴过塘行码头文化公园、绍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滨水自然景观及宁波西塘河文化带、压赛堰遗址生态公园等文化公园。除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外,充分吸引社会资金加入建设浙东运河,设立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建设专项基金,做到专款专用,用于包括浙东运河在内的各相关遗迹保护、传承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坚持合理利用,推进浙东运河特色文化旅游。加强浙东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浙东运河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提升,打造融河湖、平原、山地、海洋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品牌。统筹谋划精品文化线路,通过沿线遗址公园建设,打造“大运河国家遗产线路”;推进浙东运河博物馆、河海博物馆等展馆建设,打造“大运河专题博物馆廊道”;优化上林湖越窑遗址、保国寺等保护展示工程,打造“浙东运河海丝廊道”;加强沿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整治,打造“大运河历史村镇精品旅游线路”;活化利用绍兴黄酒厂旧址、宁波三江口和丰纱厂旧址等工业遗产,打造“大运河工业遗产活化展示线路”;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深厚的唐诗文化底蕴,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旅游线路”等。加强文化旅游品牌宣传,运用互联网、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各类媒体和各种传播形式,大力宣传浙东运河遗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讲好浙东运河故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运河文化融入社会、融入民众、融入生活,把浙东运河文化旅游带建成可玩、可赏、可消费的新空间,成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的精神家园;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组织国际和地域专家进行浙东运河文化遗产研讨,推动浙东运河走向世界,让浙东运河在新时代“活”出别样精彩。
【作者为浙江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