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如何成了“减担当”

2019-12-09 08:43:38

今年3月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减负,为基层带来了全新气象,文件和会议大幅度精简,检查考核和上报材料大幅减少,但一些不好的苗头也令人忧心。新华社近日报道,有的地方借“减负”之名,对应尽之责、应抓之事降低标准、放松要求;有的干部,借“减负”不担当、不作为,追求个人安逸、漠视群众利益;还有的干部,把“减负”等同于压减任务,拈轻怕重、推脱卸责,导致“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事依旧难办”问题久治难愈。

“减负”,是为了让基层部门、基层组织、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从各种冗繁而无实际意义的总结、汇报、接待中解脱出来;是为了让各级各部门与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从办公室走出来,走向基层、走向群众;是为了督促各级各部门与党员干部祛除形式主义,少玩花架子,真干事,干真事,而绝不是不干事、少干事。“减负”减成了“不担当、不作为”,从中暴露出两个问题,其一,个别部门、个别干部除了搞形式主义之外一无所长,一旦不许搞形式主义就什么都不会做了;其二,则是有些人只从本部门与个人的利益出发,缺少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从而对中央“减负”的要求阳奉阴违——不是要求“减负”吗?我就减给你看!

“负担”与“担当”,一字之差,相去千里。不能不说,我们的有些干部总是条件反射把“担当”当成“负担”。为何有些人就是对形式主义乐此不疲,而对担当作为敬而远之?因为形式主义最能够立竿见影,而担当作为则必须久久为功。所以在这类党员干部那里,无论怎样的好经,都非念歪了不可——反对形式主义,他就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他就先减自己的“负”。

“减负”反成“减担当”,板子不能只打在个别党员干部身上,而要思考相关监督考核机制。试想,如果靠形式主义营造的虚假政绩总能够被识破,不担当不作为总会被及时纠正与问责,还会发生“减负”减成“减担当”的咄咄怪事吗?考核机制,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在“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上来,这不仅仅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无所不在的“眼睛”,更因为,一个党员干部是否担当作为,为老百姓做了多少事,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人民立场是我党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内在蕴含着“人民的评判标准”的价值取向。

多听群众的声音,而不是看党员干部个人的总结、汇报与表面文章,才是消除形式主义,让不担当不作为望风而逃的根本。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翟春阳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