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村的“艺术试验”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涌现出许多新事物,宁海县葛家村的“艺术试验”是其中之一。
葛家村有1200多年的建村史,村里人自豪地说,先祖还是抱朴子葛洪的叔伯辈,但这些年来,此地却是一个发展滞后的村落。今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丛志强带领3名研究生来到葛家村进行“艺术家驻村”试验,与乡土农民互动、配合,其间涌现了数十位乡村艺术家,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葛家村的“艺术试验”,目的在于“以设计激发村民内在动力”,借助艺术振兴乡村。当今,沿着葛家村小路走去,充满艺术的小景点、小设计,让人目不暇接:石头垒起的“人”字形座椅,下面是溪里捡来的石头,上面是当地的青竹;发黄的老墙上,寥寥几笔勾出远山,意境幽幽;老屋的长藤上,挂着竹简做的五彩风铃;房外一角,瓦片围起一片小石子,栽上两棵小树,构成一幅山水图……这些都是村民的作品,丛志强团队只是作了指导。这几年,宁海的乡村有了很大变化,如何提升村庄品位,从洁化、美化向艺术化转变,推动农村更深层次变革,则是“艺术试验”的初衷。
葛家村的“艺术试验”,靠“干”的实绩,激发村民的艺术美感、创新能力。开始,丛志强团队向村民宣讲艺术,像大学课堂一样“讲”,老百姓听不懂。后来,调整了讲课模式,不靠“讲”,靠“干”。他们走村入户,问村民们会干什么?村民们有的说会砌石头、做水泥匠,有的是木匠、竹匠,于是,丛志强带领这些工匠在村内约200米的巷子里干了起来,他们就地取材,把溪坑里的石头、山上的毛竹、废弃的瓦片等设计成了躺椅、树桩、围墙和风铃……巷子一下子变得漂亮了。村民们一看,呀,原来这就是艺术?!
葛家村的“艺术试验”,村民们广泛参与,许多隔阂的心情也被打通。村中心有一处公共院子,产权涉及8户人家,多年以来,院子里堆放着杂物,成为卫生死角,村干部提议把它改造成一处景观。经过协商,8户人家全部赞成,如今院子改造后取了一个雅致的名称——玉兰王院。村党支部书记葛海峰说,以前村民不大关心村里的事,通过“艺术试验”,改变的不单单是村貌,更在于民心。全村上下协力办一件事,凝聚力更强了。
葛家村的“艺术试验”,让宁海走出了一条振兴乡村的新路。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和葛家村举办了融合设计展,看到自己参加设计的作品陈列在展厅,做了30多年水泥匠的葛万永心里乐开了花。葛家村还成立了“乡建艺术团”,86名村民从丛志强手中接过了“乡建艺术家”聘书。其他村来学习,前童镇的鹿山村、西店镇的崔家村和葛家村签约共建艺术乡村。葛家村的“艺术试验”,让宁海更加坚定要走一条艺术振兴乡村的新路。目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美院、宁波大学等10所高校的艺术系,已经和宁海县签了合作协议。
葛家村“艺术试验”的实践告诉人们,这是对乡村德治和乡村现代化的有效践行,是乡村治理和乡村文明建设的创新,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