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要以先进的治理理念、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温度的生活感受,追踪人与山水世界相携相生的脉络。这样的杭州,这样的城市,才是有灵魂、有思想的。 推进“人文之治”,城乡建设和治理应该成为承载文化的重要媒介,杭州作为具有传统审美内涵的城市,以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为努力方向,理应承担样本、标兵的功能,在建设、治理和文化的互动促进中,实现城市文明的总体提升。 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是中国山水园林城市的典范、蕴含古代哲学的本土建筑思想重要实践地。从白居易、苏东坡以来历代建设者构筑的“一塔湖图”格局,以及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自然禀赋,使其历经历史沧桑依然大致保存了古代传统文化的审美品位。改革开放40年来,杭州从一座相对单一的旅游城市,变成古典韵味和现代创新活力兼具的中国明星城市,其城乡建设中的思想文化特质也日益多元,最大的成分,依然是中国传统山水人文思想。 中国古典思想认为游山玩水并不只是娱乐,在青山绿水中陶冶性情是士大夫提升道德文章的途径,作为个人学习和教育的媒介而达致“悟”。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市更新,开展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接下来应进一步深化,从生态、生产、生活的互动中,逐步实现人与环境互相观照,和谐共生。从“我看青山多妩媚”的浅层次观赏,走向“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深层次感悟,这是杭州这样有独特山水禀赋的城市应该在各类建设工程中体现的思想内核。 思想不是博物馆藏品,而必须是现实中活色生香的存在,是老百姓熟悉的、喜爱的、物美价廉的日常“实用器”。杭州所代表的中国城市本土建筑思想,应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体现中国人“生活的哲学”,彰显生活性、群众性、个体化。立足普通人家的“小日子”。建筑语言要具备好用、亲切、乡土的特质,同时又具备文化内涵,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思之深刻。 杭州在改革开放之初,也曾走过弯路。和中国很多城市一样,历经劫波,开眼看世界,以新为美,以洋为美,以旧为落后。经过四十年城市化建设,杭州在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国际旅游名城建设上取得不小成绩。重要的转折点是G20峰会,这是杭州真正开始在传统文化和国际气质中寻找平衡点的一次全方位重大提升和检验。虽然是经济主题活动,但在活动安排、场景布置上时时处处体现中国印记,以“西湖风光、江南韵味”,展示“中国气派”,落实“世界大同”理念。杭州的定位,成为东方审美的贡献者。 杭州的城市气质不仅体现传统性,也体现现代性。除了绿色、协调、创新、开放等,尤其凸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对杭州的城乡建设和治理来说,“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是城市的软实力,是城市的品牌。这种理念,是传统山水园林思想的重要精神,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要义。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夯筑文化之基,才能推进“人文之治”。城乡建设不能停留于功能化和工具化,没有和自然的遥相对望,没有诗情画意的赋能,人将在工具理性中迷失。城乡建设要以先进的治理理念、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温度的生活感受,追踪人与山水世界相携相生的脉络。这样的杭州,这样的城市,才是有灵魂、有思想的。这样的城市的灵魂,才能如罗曼罗兰所说“散发出香气”。这样的虚实结合良性互动“人文之治”,才会让世界看到一个有魅力的中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