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论文” 先“立”才能“破”

2020-03-02 08:44:50

2月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破除“唯论文”倾向,打破SCI迷信,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上述两个通知甫一发布,就获得舆论热烈响应。尤其在当前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尚未取得完全胜利,而前段时间中国一些学者抢着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新冠肺炎病毒论文引起争议之际,两部门通知有着映照现实的意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顾建明就认为,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才是对科研成果的最好评价和检验。

然而“破旧”易、“立新难”,破除“唯论文”“唯SCI”容易,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难。回到原点,为什么会有“唯论文”“唯SCI”?是因为论文与SCI最容易操作,而且也相对能够真实检验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唯论文”“唯SCI”当然会让那些注重实践、脚踏实地的人吃亏,让个别无真才实学的论文高手呼风唤雨,但一旦废掉了这些指标,把学术评价交给同行评议甚至交给领导,结果又将如何?可想而知。所以才有学者把“唯SCI”比作高考的“唯分数”,“唯分数”的弊端显而易见,但却最可操作、最能保证公平。浙江工商大学教授俞立平撰文指出,学术评价是有成本的,SCI作为一种成本较低的评价手段,应该给其一定的存在空间,而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难以保证公平。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10多年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提醒年轻人 何时SCI害你?》,文中说:“没有哪个体面的科学、教育机构应该关心各个杂志引用率每年的消长,如果哪个学生在这样的机构,为了自己的前途,应该想方设法逃跑。”并说:“在自己履历上注明每篇论文所发表的杂志的SCI分数,有些还标明自己论文的引用数,这样写履历的人,如果寄到我熟悉的机构(如王晓东所在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我所在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来,只会徒增笑料,降低被面试和录用的可能性。”“我们多年参加美国一流机构的教授招聘,从来没有见过体面的科学家列出SCI。”

饶毅痛贬“唯SCI”,是要给年轻学者敲响警钟:热衷于SCI或在一个“唯SCI”的机构里做学问是没有前途的。然而随后他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一些补充说明:“这个提醒,对年轻人申请美国大多数中等以上的机构适用,在中国有些单位适用。”“当大家都不懂科学内容的时候,也找不到有公心、客观提供评判意见的专家的时候,用SCI比任人唯亲的标准要好。”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破除了“唯SCI”就可大功告成。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翟春阳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