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场合不戴口罩也是科学理性
3月18日,国家卫建委发布《关于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的通知》,对不同人员、不同场景下佩戴口罩的方式提出了科学建议,其中明确,普通公众在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不用戴口罩。
几乎与此同时,安徽发布指南,确定在7种情形下可以不戴口罩;四川也提出,在户外空旷的地方等12种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
这是一个戴口罩的深冬和初春。当初疫情来势汹汹,戴口罩是有效阻断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通过全民戴口罩、禁足等措施,疫情形势终于有了明显好转。如今,全国多地的疫情风险降为低风险,复工复产正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口罩什么时候能摘下来?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不分场合一律佩戴口罩,既没有科学必要,也是对口罩的无谓消耗,不仅加重了公众的生活成本,也容易引起口罩资源的紧缺。现在卫生部门和部分地区对是否需要佩戴口罩进行明确的划分,有助于减轻公众的过度恐慌,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理性的态度,推动复工复产,也有利于将口罩配送给最需要的群体。
事实上,在部分场合不戴口罩,早已有先例。2月18日,在广东省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钟南山院士等人戴着口罩进场,落座后随即摘下口罩。据介绍,新闻发布会的会场每天进行严格的消毒和通风,主席台和记者席之间的距离也较大,这些条件都能阻断病毒通过空气传播,因此也没有戴口罩的必要。安徽和四川分别确定不用戴口罩的场合,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这两省的疫情风险低,特别是安徽,已经将应急响应级别下调为三级。在疫情防控形势好转的情况下,上述两地提出有条件地摘下口罩,是敢于担当的体现,也展现了科学理性的态度。
疫情形势在不断变化,防控措施也需要相应改变。在疫情低风险地区,分场合、有条件地摘下口罩,也是精准防控,是实事求是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