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与情怀的共鸣
见字如面!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给上海张文宏医生写了一封亲笔信,引起轰动。两页信笺,漂亮的手书,在网上刷屏。
写信的缘由是:为帮助广大在美留学生和华人华侨更好地了解疫情、加强防护,美东时间3月26日9时,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与在美留学生及华人华侨代表视频连线,现场答疑释惑。直播中,张教授以其特有的轻松诙谐、深入浅出的对话风格,作出了专业性、针对性极强的解答,内容丰富,广获好评。
3月26日当天,在华盛顿的崔天凯大使就给张文宏医生写了信,而且是手书的亲笔信,字体漂亮,内容隽永;更可贵的是,情感真挚,情怀洋溢,充分体现了一位官员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这封信以“尊敬的张文宏教授”之称谓开头,始终以“您”尊称对方。内容有四百多字,主要讲三方面的意思:
首先是感谢和称道。崔大使感谢张文宏教授接受邀请,在线“进行长时间对话”。这里如果换成一个缺情感、不用心的人来写,就有可能只写“进行对话”而忽略“长时间”这个定语。然后更重要的是褒扬、称道张文宏医生:“科学态度、务实精神、基于专业知识又‘接地气’的解说,对于大家全面认识问题、做好有效防范、避免不必要恐慌,都极其有益、十分及时”。对张文宏解说给出的评价,涉及态度、精神、内容和表达方式四个方面——态度是科学的,精神是务实的,内容是专业的,表达是“接地气”的,这样的评价准确到位。相信关注过张文宏医生之前发表讲话阐述见解的人,都会频频点头。
信的第二部分,主要表达家国情怀。面对疫情的大考,崔大使褒扬的是“我们的医护人员、基层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仁爱之心和专业素养”,“医护人员、基层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这三者都不是领导,而是平凡的人,所以信中紧接着引用了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词:“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医护人员包括张文宏医生,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以此为榜样,崔大使表示:“我和使馆的同志们会守好我们的岗位,打赢我们的战斗。”更重要的一句是:“只要同学们还在这里,我不会离开,我一定说到做到。”留学生在,就是阵地在;阵地在,使馆人员就坚守阵地、并肩作战不离开,这就是情怀与关爱。
最后第三层意思是“攀老乡、来拜访、祝平安”。既然是个人给个人写信,就应该近一点、亲一点:“我生在上海,虽然成年后大部分时间在外,准确地说中学没毕业就去黑龙江插队了,但始终认为上海是我家乡。等疫情过去后,争取有机会回家看看,到时候希望能来拜访您,不是为了看病,是为了讨教。祝您和上海的父老乡亲们健康平安!”这就是拉家常,远比大话套话空话来得亲近。
崔大使这样的言说方式,显然也是感佩于张文宏医生一直以来说人话、说真话、说实话。梁漱溟先生曾言,知识分子可分为两种人——学术中人与问题中人;而张文宏医生既是“学术中人”——研究医学,又是“问题中人”——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这就受到了双重的尊重。崔天凯大使能够这样敬重一位知识分子,这是情怀与情怀的共鸣,而且也因尊重而赢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