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印发了《2020年度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到2020年底,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总量将基本实现“零增长”,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省设区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85%以上。落实到具体数字上,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攻坚意义突显。
4月份恰逢全国第32个爱国卫生月,今年爱国卫生月活动主题是“防疫有我,爱卫同行”。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共同营造健康环境卫生理应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一部分。中央文明办日前也发出《关于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话放在垃圾分类处置上,也同样适用。事实上,推动垃圾分类,杭州是全国46个先行先试城市之一。从市级层面看,杭州已实现垃圾分类市区全覆盖。同时,通过分类质量提升,垃圾增长率从以前的8%—10%下降至近三年的3%左右,成绩让人欣喜。相较城市而言,农村地广人稀、居住相对分散。更加有力推进打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攻坚战,有利于把全市垃圾分类处置提高到新的水平层次,有利于扫清广大农村卫生“死角”,也有利于带动农村良好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生态文明习惯养成。 推动农村垃圾分类,要切准实际,敢于探索。比如,这一次《方案》就提到,鼓励在农村商场、超市等场所设置便民回收点,其实就因应了乡村人居相对分散、回收不易这个实际。此外,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方案》还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收费机制,这也体现着以市场化为撬动,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有着较为重要的先试先行意义。 推进垃圾分类处置,要统筹好城乡,更多发挥城区带动作用。像这一次,浙江同步公布2019年度全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高标准示范小区名单,杭州有8个街道和41个生活小区入围。这其中,通过垃圾投放时扫码回收,信息跟踪到人,垃圾分得好不好,手机短信即时知道,有利于精准分类前端改进;此外,探索市场服务,通过云扫码,居民在家中派单,实现上门服务、物流车回收、总仓分拣,最终完成资源再生……类似好的经验做法,也值得在农村进一步推广。 经历这一轮疫情,必将触动人们对于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更深刻反思。更加有力推进垃圾分类,以垃圾分类为抓手,带动杭州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生活习惯改变、推动绿色生活,贡献更多“杭州经验”,杭州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