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抄作业”令人细思恐极

2020-04-21 09:10:43

论文抄袭、工作总结抄袭……这样“抄”出的笑话着实不少,但如果有人连环评报告都要“抄”,事可就大了,毕竟它直接关系到一项工程的可行性,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知情权。据央视新闻报道,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中,竟先后出现了35次“湛江”!

目前出具报告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已经承认存在抄袭,而就在此前,4月15日召开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事件暴露出的抄袭、造假问题性质十分恶劣,责成广东省、深圳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法严肃查处。

拭目以待查处结果,但不妨碍我们通过已知的情节对这一事件进行思考。首先一个,“抄袭”被曝光,缘于在“挂网公示”时有深圳市民发现了这35个“湛江”,而从1月19日的第一次公示到3月19日的第三次公示,时间长达2个月。那么这期间,从深圳航道事务中心到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他们只负责当二传手把环评报告挂到网上,自己就从来不看的吗?做个类比,我们做体检,可有谁不关心自己的体检报告的吗?那么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因素,导致了委托环评的部门懒得看、不去看环评报告?

值得思考的第二个情节,是出具报告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并非当初的中标机构,它是“分包”来的。工程领域中的“层层分包”,其恶果罄竹难书,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每一层都要留下点利益也就是所谓的“雁过拔毛”,那么也就必然导致最后一层的“豆腐渣”工程。固然,当初招标时候的标的并非“环评”而是“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环评”是被“打包”在里面的,然而“环评”何其重要,为何不可以单独招标呢?

根据官方资料,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是一家历史悠久、科研成果颇丰的国立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成立以来取得的科研成果近800项,设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然而就是这样一家权威的公立科研机构,却做出了“抄袭”这样的丑事。当然,如果抄得好、抄过后再“校对”几遍,这事多半也就“人不知、鬼不觉”,但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做——相关报道显示,此次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疏浚的航道距离深圳湾沿岸红树、香港米浦湿地不到200米,与红树林生长环境及候鸟生长环境关系密切。对这样一个特殊的项目进行环评,无论多么想省事,“张冠”都无法“李戴”呀!

细思极恐,指向一个问题:“环评”极可能只是一个过场,是一个早已预知结果的“照本演出”,所以才会出现,委托方拿到报告连看都不看就“挂网公示”了,权威科研机构拿其他写好的环评报告抄几段就算交差了。“严肃查处”值得期待,但最后的责任追究如果仅仅落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甚或某个科研人员的头上,显然是不够“严肃”的。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翟春阳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