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常态化 需要平常心

2020-05-06 09:21:01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特别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防控“常态化”,意味着我们从“应急战”来到了“持久战”,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调整心态,适应常态化防疫阶段的工作要求。面对“常态化”,我们需要逐步放下应一时之急的“非常心态”,在“平常心”和日常化工作中守好关口,确保疫情防控成效持续向好。

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各种常态化的防控措施力度不减。比如,虽然天气渐热,在室内以及人流密集场所,口罩仍然是防护必备;在各大景区,通过预约入园、流量控制确保安全有序;进出小区、商场,出示健康码等措施仍在继续执行……可以预见的是,在疫情完全消除之前,这些防控措施还将伴随我们一段时间,这是“常态化”的具体体现。疫情防控常态化是基于对当前疫情形势的科学研判,也是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的具体落实。做到疫情防控“常态化”,对于保住前段时间以巨大代价换来的防控成果,以及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意义重大。防控的形势变了,我们的心态也应当适时调整。

面对常态化,首先需要克服麻痹思想,坚持底线思维。当下,社会心态中有这样一种苗头,认为总体形势已经好转,绷紧的神经可以松一松了,这非常要不得。目前外防输入的任务依然艰巨,内防反弹的复杂性依然存在,稍有松懈和麻痹,就可能发生险情。最近,哈尔滨等地发生的疫情就是前车之鉴。我们必须坚持慎终如始、以变应变,时刻守牢疫情防控的底线,防松懈、防麻痹,防厌战、防疏漏,提高常态化的防控能力。比如,要继续重点把守“大门”“小门”,完善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防控机制,同时切实用好信息化手段,以智慧、高效的方式保持基层一线的战斗力。从个人到社区、从医院到社会,需要筑牢底线思维,防控意识不放松、防控标准不降低,将常态化防控举措落实、落细,共同巩固战“疫”成果。只有守住安全底线,我们才有保持“平常心”的底气。

另一种需要克服的心态,则是过度恐慌、焦虑,这同样不可取。前段时间,个别地方出现囤米囤粮,这种非理性心态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给谣言的传播提供温床。心态的调整源于对形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我们要看到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取得重大成果,大部分地区处于低风险,在继续做好相应防控措施的前提之下,生产生活秩序应该逐步走向全面恢复。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党中央已经要求各地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各地各级政府正在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彻底战胜疫情,我们应该充满希望和信心,过度的恐慌、焦虑情绪于事无补、于己无益。

保持平常心,修得大自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实中,面对各种防控措施带来的不便,作为民众亦应逐渐适应,保持一颗松紧有度、不枉不纵的“平常心”,在新常态中开启新生活,才能把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张答卷做好,用谨慎、平和、积极的心态迎接最后的胜利。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逯海涛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