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制度化规范化防控要效能
5月6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此前,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例会也强调,着力提高常态化防控能力。“常态化”,成为当下疫情防控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词。
复工复产需求迫切,疫情防控不可松劲,要实现“两手抓”的确不容易。如何把防控工作更好地嵌入生产生活的各个场景,既确保安全,又不影响复工复产的效率,适应日常化、提高制度化、促进规范化,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眼前需要深入思考、妥善处理的问题。
从应急状态到防控常态化,转变思维是第一步。疫情发生初期,全社会处于同疫情传播速度赛跑的状态,应急工作做得早,政策出台快,才有把握让防控力度跑赢传播速度。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生产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更科学的制度、更规范的管理,应该向社区、企业、学校、商场、餐馆等各个地方延伸,保证社会运行效率。这就需要管理者抱着打持久战而非“捱过去一切照旧”的心态,把设备人员配备、管理规章等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在琢磨中理顺,用科学保畅通,对原先不规范、不便利、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进,去除“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粗糙倾向,努力让防控既快又好、既严又准。
防控是为了生产生活,而不能误了生产生活,要创造条件让二者互促共进。亮码、测温、看证、刷脸、登记、报备乃至隔离,不同防控手段的作用有别、影响不同。有些地方防控手段的适用比较随意,一些公共场所聚集在一起等亮码的现象时不时出现。这些重形式、轻实质的防控行为,本身削减了防控工作的严肃性。防控制度要形成内容完备、程序规范、执行畅通的网络,从上至下各项制度的制定、落实、衔接,就必须全盘考虑、因地制宜;制度执行中要避免“肠梗阻”,对于层层加码等现象及时纠偏,保证政策不走样;根据疫情发展变化,还要注意保持精准防控的动态调适。功不唐捐,方方面面拿捏准确,防控制度与日常管理结合得愈紧密,愈能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海浪猛烈地冲击大陆,也带来改善气候的洋流。制度化的另一层深意是让战“疫”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得到充分的总结、吸收、固定和推广。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平战结合”在各种场合被频繁提及,其实质是在强调“战”时向日常延伸,日常为“战”时准备。应对没有参考答案的“大考”,我们在各项工作中暴露出的短板亟待补齐;将战“疫”中好的经验加以整合吸收应用到平时,同样是化危为机的一层内涵。例如“一米线”正成为许多公共场所的新规,许多企业配备了专业消毒设备,预约参观制正在改善景区游览体验……这些微小的制度变化,正在拧紧社会运转中的每一颗螺丝。而在大的方面,疫情更催化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升级。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抛弃“速胜论”,在与风险共存中完善自身,在防控风险中强大自身,才能有底气和底牌,将疫情这块绊脚石从发展之路上踢开,沿着阳关大道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