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制很好但不可“一刀切”
疫情期间,出门旅游、医院就诊甚至理发都需要预约,很多人也逐渐习惯了“无预约、不出门”的生活方式。疫情结束后,预约制会成为生活的常态吗?
应当说,即使在疫情之前,预约制已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去医院就诊要预约挂号,部分景区景点在旅游旺季也需要预约购票才能进入。疫情则进一步让预约制深入到了生活的更多方面。
将来预约制能否全面推行下去?这要分为公共服务和市场行为两个领域来看待。对于公共服务来说,实行预约制,可以更好地统筹调度社会资源,让公共服务更加精准化,也让公众更加合理高效地分配时间,提高办事效率,让供需双方都受益。
对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来说,是否采取预约制,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例如餐饮行业尤其是中小餐馆,比较看重翻台率,难以拒绝直接前来就餐的客人,预约制并不那么适用。在这种情况下,要把选择权交给市场主体,要相信市场主体一定能选择出最适合的方式,千万不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在市场行为中推行预约制。
即使是在公共服务中推行预约制,也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保障。就拿大家较为熟悉的预约就诊来说,目前医疗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并且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提前多天预约挂号,许多人有可能要根据工作情况临时请假去医院看病。如果看病全靠预约,非急诊不能在当天挂号,很明显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推行。此外,公共服务的预约方式也应当多样化。现阶段的各种预约方式,基本都要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并且预约渠道高度集中在某一两种软件上。这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及各类手机软件的特殊群体来说,无异于限制甚至剥夺了他们接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对此,应该采取网上预约与现场人工预约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预约渠道,让大众都有平等的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
在使用大数据、云计算进行智慧管理的当下,诸多领域实行预约制,提升了社会管理的水平,也让公众获得了更佳的服务感受。不过,预约制能否长期推行,关键还是要从公众的需求出发,分清公共服务与市场行为的界限,以人为本,完善预约方式和配套服务,让公众拥有充分的选择权。
预约制很好,但也不可“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