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下悬崖 小康上高峰
5月12日,四川涼山“悬崖村”——涼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迎来历史时刻: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陆续搬迁至县城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这个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村,因媒体报道而知名,自此迎来重生。
“悬崖村”多年持续受到关注,首先是生存之“艰”,村子坐落在上千米的陡峭悬崖上,村民上下山都要在岩壁上攀爬,那组孩子们徒手攀爬藤梯上下学的图片报道更是引发“刷屏”。告别“悬崖村”,反映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坚实力量,也突显出脱贫攻坚之“坚”。它足以写进中国伟大的脱贫攻坚史,启示也是多方面的——
行百里者常半九十。脱贫攻坚,必须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治穷“根”不收兵。“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极拖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论述,回看告别“悬崖村”历程,让人心潮澎湃,也更加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坚定信心与决心。
务实担当,久久为功。从令人望之心惊的藤条“天梯”,到筑起坚固安全的千层钢梯;由最初的关注交通改善,到关注村民脱贫,直至整村搬入新居,“悬崖村”的蝶变,是党政主导、社会合力的结果:一方面,“悬崖村”因媒体报道进入公众视野;另一方面,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必须立足问题导向,联合社会力量,发挥好贫困群众主观能动作用,集聚群众智慧、舆论力量、民间资本,从而让悬崖村的村民开启了美好生活。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实现分类指导,做到因地施策乃至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对“悬崖村”的扶贫,就采取了“整体搬迁,易地脱贫”模式,全体下山脱贫后,经双向选择,青壮年可自愿返回“悬崖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体现出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客观实际。进而言之,搬迁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提高政策精准度,“搬得出,稳得住”,才是易地搬迁成功关键,这就有必要针对村民未来生活发展持续关注,努力扶上马送一程,比如,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等。
而就更普遍层面而言,还是要努力“授人以渔”,培养“造血能力”。几天前,央视“新闻周刊”重点推介了《都市快报》原记者、著名摄影家傅拥军用镜头记录的“梅林的春天”,其中有一张图片,在广西百色田东县梅林村,为了接收网络信号,姐弟俩坐在山顶上网课。激活乡村脱贫内生动力,加大交通扶贫、水利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扩大数字新基建乡村覆盖,以互联网+、数字经济等,弥补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