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文化印记 筑牢文化底色

2020-05-15 09:02:16

首批“浙江文化印记”昨发布。本次评选以网上征集、公众参与和专家审定方式开展。全部20项选定“文化印记”,分作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类,包括5项遗址文物、4项经典产品、2项艺术样式和1项历史事件。其中,仅杭州就有良渚古城遗址、杭嘉湖丝绸、京杭大运河浙江段、杭州西湖、钱塘潮、南宋皇城遗址、龙井茶、西泠印社等8项入选。

文化是流动的历史。摊开这些“文化印记”,上起河姆渡遗址,下迄西泠印社、南湖红船,恍若一张气势恢弘的文化浙江富春山居图、越地长歌时光卷,记载着文化浙江的时代演进。厚植这片深厚文化土壤,孕育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也激发着浙江发展生命力、创造力、竞争力。拿此次入选“印记”的浙东学派来说,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强调“事功”思想。其后看来,改革开放之初“温州模式”大放异彩,义乌小商品城异军突起,从中恐怕不难找到文化基因和密码。

文脉的传承,文化的赓续,需要重视做好对实体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山西云冈石窟考察时再次强调:“历史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文化公共服务惠及民生。在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上,杭州开园不久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颇有代表性。核心景区以植树覆绿方式,让考古遗址重回自然与生态,让人们徜徉公园时,就能近距离触摸和感受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共享遗址保护和利用成果。

让传统文化涌起新时代的浪花,更需要站在时代高度上,做好继承创新,转化发展。2018年浙江下发《关于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实施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系统研究梳理浙江历史文脉,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这次“浙江印记”发布,无疑就是这样一项好的载体和形式。充分利用好这次评选成果:一方面,做好深度传播策划与宣传,打造一批“文化金名片”,让文化传播更加具象化,活态化,可依托,使之成为世界看浙江的重要“窗口”。而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着力打造一批文旅IP,使“文化印记”更好融入公众日常精神文化生活领域,让其“活”在当下,“活”在日常,“活”在民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不该仅仅置于展厅,更不该胡乱堆放库房,而是应该需要舒展“生活场景”。以“浙江印记”发布为契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深挖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打造一批文化公共服务载体,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惠及社会公众,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从而在文化原乡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和养分,激励人民群众自信前行。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