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紧日子” 群众“好日子”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让“紧日子”成为热词:“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句句掷地有声,赢得代表阵阵热烈掌声。
今天的“紧”日子,是为了明天的“宽”日子;为了老百姓的好日子,政府就必须带头过紧日子。一方面,应对疫情给政府财政带来的“减收增支”,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将每一分钱精打细算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坚守节用裕民,有必要大力削减政府支出,把有限资金用于民生保障上。在日前的两会“部长通道”上,财政部部长刘昆也对此作出回应:“近年来,财政部确实对三公经费等一般性的支出做了连年压缩,但依然还有空间。在预算的科学安排上还有空间;在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上还有空间;在提质增效上还有空间。”
当然了,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并非意味着一切从“紧”,一切从“减”。正如报告所明确提出的,“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正是民生优先、“人民至上”底线思维所在。进而言之,“六稳”工作要做好,“六保”举措要落到位,积极财政政策还要更加积极有为。比如,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同时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全部转给地方,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这些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对于打赢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战役,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中央政府带了头,各级政府更要积极响应,始终做到居安思危,超前谋划,开源的同时,必须节流,从严从紧管好财政支出,继续压减“三公”经费,严控会议差旅、咨询培训、论坛展览等经费,越是面对困难,越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要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让每一分钱花出效益,把基本民生的底线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努力办好。与此同时,切实增进实干担当,力戒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务实高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政府过“紧日子”坚决兜住民生底线,就是托住发展基本盘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