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市场,锻造之江金扁担
新时代的浙江农民,正在通过科技、市场和勤劳,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活儿搞得附加值满满的。
不信,你不妨看看最近站上“2019年度浙江农业之最”擂台赛的这群农产品“明星”们——
这里有重达200多公斤的冬瓜、超过3米长的丝瓜、亩产1106.39公斤的单季杂交晚稻……它们透着一股大丰收的喜气。
象山的“红美人”柑橘,最好的品种可以卖到100元一个;天台实行“二次挂果”技术的果园,每亩产值达到12万元多……它们暗藏着浙江农民收入数十年雄冠华夏的“密码”。
这些“浙江农业之最”让生活多滋多味,是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缩影。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金扁担”成为热词。它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对知青岁月的回忆。当年乡亲向他倾诉“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的愿望。“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实际上,以此视角观照浙江的农业发展之路,以众多“农业之最”为代表的浙江高效生态农业,正是牢牢地抓住了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
浙江2003年就确立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后来又发力“绿色农业强省”建设;围绕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精耕细作,浙江成为了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浙江的粮食播种面积虽然不大,但是粮地的生产经营很有特色,通过“种养结合”,打造出一块块“千斤粮万元田”;激活市场机制,浙江农业不仅仅是传统种养业,而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实践证明,浙江农业走的是一条经济高效、资源集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功能多样、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这条路不简单,有党委、政府的引导,有科技持续不断的投入,有市场化机制的不断磨合,浸透了浙江农民的智慧和辛劳。
要锻造出“金扁担”挑起幸福生活并不简单,浙江还须向科技要更多“含金量”。17年来,浙江万余科技特派员活跃乡村。如今,农业科技又有许多“新花样”,需要浙江农人与时俱进。从发展智慧农业,充分运用农业物联网等现代农业技术,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对农业生产实行智能灌溉、精准施肥以及水肥一体化控制等,“金扁担”的科技含量需要提升。加大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这些也需要政府继续积极引导。
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尤须确保农业行稳致远,端牢手中的饭碗。“金扁担”在手,在下一个丰收时节,我们将收获更大、更多、更重、更甜的“浙江农业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