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长三角人
“让长三角成为休戚与共的区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在日前举行的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共同体”概念被频频提及。打造长三角命运共同体,除了物理上的沟通、联通、畅通,也需要三省一市老百姓民心相通,增强身份上的认同感。
“我是标准的‘长三角人’。”在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张勇这样表述自己的身份,“长三角人”这个称号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三省一市老百姓的口中。不久前,本报“长三角一体化调查与传播中心”做了一项关于长三角文化认同的调查,在“您认为长三角各地在哪些方面最具有共通性”一题中,历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饮食分列前三。在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里,“长三角人”多多少少都能找到自己家乡的影子,这是一体化发展的软性基础,也是建设共同体的先天优势。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环保一根线,市场一体化,治理一个章,民生一卡通,居民一家亲。”有人曾这样描绘长三角理想的模样。“居民一家亲”看似排在末位,但不可或缺。把“长三角人”的认同感做强,除了公共服务这些硬指标之外,人文方面的软融合也必不可少。区域的协同发展,同样也建立在地域共通性与人文相融性的基础上。有媒体曾采访长三角一些地市的党政领导,听到最多的一句开场白是:我们与上海“地缘相近、人文相亲”。这并不是一句客套话。在社会发展与治理中,人文具有独特的内在作用。它是流淌在一方水土的共同话语体系,让沟通与协商更深入有效,也塑造着彼此的行为理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力推制度创新的同时,应该做好“人文相亲”的文章。比如,“长三角人”大多有着崇尚规则、务实肯干、善于创新等特质,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些人文资源,为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内涵,让“长三角人”亲上加亲。
实现“长三角人”的身份之变,还需要靠改革把有形无形的“墙”拆掉。就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来说,示范区包含的地区,行政隶属关系并不发生改变,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地理破界、资源破界,让要素自由流动起来。随着一个个壁垒被各个击破,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加速融合,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才能为“长三角人”注入更多的幸福感。
区域的融合发展,最终就是人的融合。“长三角人”这个称呼越叫越响的过程,其实就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一个进一步弘扬“共同体”意识,心心相印、民心相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