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抓好垃圾分类的杭州实践

2020-06-12 09:10:11

我省昨天召开全省生活垃圾治理攻坚大会,提出要打造“全国生活垃圾治理先行区”,努力实现“三年大变样”。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年底要基本实现全省生活垃圾处理总量零增长、生活垃圾零填埋;到2022年底,基本实现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到2025年底,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此间,有媒体总结梳理了垃圾治理全省7种创新模式,杭州占了3处,分别是:萧山区首创的“智能账户”模式,研发上线“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实施“一户一桶一卡一芯片”精准分类;余杭区首创的“三简三全”模式,对居民简化分类操作,对政府健全分类体系;江干区首创的“桶长制”模式,把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引入。三个不同着力点,代表着实践与探索的不同努力方向:数字赋能、简化操作、合力参与。这其中,尤以“桶长制”在各地推行而为公众所熟知,已成为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有力抓手。

杭州有必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就在昨天,本报也以《垃圾分出来,共识聚起来,关键小事不“小视”》为题,以整版篇幅总结萧山垃圾分类做法。启示无疑是多方面的:定时定点、源头突围;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智能“大脑”、全程监管;全域覆盖、全民共享。但是,说千道万,最重要的恐怕还得归纳成一点,那就是“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萧山无疑是杭州缩影。推进垃圾分类,必须紧紧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让越来越多市民公众从“垃圾生产者”变为“资源守护者”,共同推动这项“关键小事”。

好做法好经验要保持,新实践新探索也要不断总结、提高和完善。正如昨天会议所提出,要聚焦源头减量、前端分类、后端处置重点难点,着力构建全程分类、区域统筹、社会协同、制度保障、技术支撑等五大体系。打造垃圾治理“先行区”,就是要着眼于高标准建设,着眼于破难攻坚。以区域统筹为例,前不久,我省印发《2020年度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施方案》,提出在乡村探索垃圾处置收费机制,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等。就打好攻坚战、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而言,乡村无疑会是一个主战场。相较而言,乡村有“邻比”优势,道德约束力强。但是,也会不同程度存在环境卫生意识、基础设施相较薄弱等短板。全面深入推进乡村垃圾分类,有必要立足农村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台更多“农村标准”,把上述机制等落到实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慎终如始抓好垃圾分类,正是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积跬步、积小流”。一如既往发挥市民公众参与智慧和热情,以“钉钉子”精神,咬定青山绿水不放松,以建设“重要窗口”和“先行区”姿态,往实处细处高标准纵深推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