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热昏”上线抖音号等说开去

2020-06-15 08:54:42

6月13日是全国第四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主题为“文物赋彩,全面小康”。

此间,两则与杭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闻,颇能给人启示:头一则,市文物部门发布“让文物活起来”宣介平台,全市五十余家文博单位一“网”打尽,助力市民和游客足不出户一站式游遍市内博物馆;另一则,说的是“杭滑”剧团,疫情期间在学习强国、新华社等各大新媒体客户端上线一系列“抗疫”滑稽短剧,流量与口碑俱佳,“五一”小长假以来,更是正式上线杭滑官方抖音号,引得粉丝无数。

有必要为两家单位做法点赞!以数字化赋能,助力文化遗产公众传播,实现“活”的传承。拿“杭滑”来说,拥有杭州“小热昏”等为代表的珍贵地方剧种,有着60年对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执着坚守。但是,如果偏守一隅,效果必定也会大打折扣。当“小热昏”遇上抖音号,传统曲艺与数字技术擦起“火花”,正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文化遗产既为“遗产”,那么它与现代生活肯定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个距离,这正是需要全社会接续努力的地方。反过来说,文化并不意味着天然“高冷”,放低“姿态”,才能适应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传统文化需求。事实上,从近年来的《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等一批电视节目走红,到一夜爆红的故宫文创口红卖到断货,以及书法国画、诗词歌赋、传统戏剧等日益受到关注,诸多事实无不证明,无论历史遗迹、文物国宝还是非遗传承,只有注重贴近大众,贴近生活,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而焕发强大生命力。

增进文化遗产的公众普及,必须加大数字赋能。对此,社会公众感受最为真切。疫情期间,各大博物馆就争相推出云观展、云游览等,各种人工智能、VR技术运用,更是让观众身临其境。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增加游客体验、助力文化普及上,各地普遍注重数字技术运用。从敦煌莫高窟较早实施数字保护工程、以3D技术还原珍贵壁画雕塑,到故宫近年来接连推出虚拟现实体验、“胤禛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等多款手机应用……多层次、多渠道地面向公众,找到了传统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还借助AR复原技术,带观众穿越回宋代,观看龙窑遗址上古代窑工制作瓷器,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拥有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遗产之城”。杭州正在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在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同时,有必要创新各种技术手段,加速文化遗产与百姓生活的融合,在保护中传承,在融合中创新,让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中国精神,浸润百姓生活特质,为生活添彩,为小康助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涂建敏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