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从历史到现实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先生在去世前两个月,沉郁地写下一篇《“这也是生活”……》,其中这句最温暖的话,传诵至今。
7月7日,特殊年份的非常高考开考。1071万考生,前面受疫情影响,当下受洪灾干扰——“这也是生活”,这更是人生。头一门语文,作文考题照例最受瞩目。纵观11道题,材料、话题从历史到现实,跨越了非一般的人生、社会、世界的时空。
现实在变,未来已来。浙江卷作文题,所给的材料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这是关注人生、生活、家庭、社会、变化、落差的考题,“现实生活”朝向的是“未来期望”。无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是多么的大、错位有多厉害,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都要与大时代同行,不断进取,永不停步。我想到我经常给中学生题签的两句话:“青春万岁”和“明天比昨天更长久”。
如果把个人置于时代、社会之中,那么,“落差”犹如瀑布,距离越大,反而越激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不仅仅只关心自己,他更关心“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因为“都和我有关”。而那时鲁迅自己的身体与过去、与家庭社会的要求,也有了巨大的落差——他在病中,他不到两个月就逝世了;但他说的是“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
作文题中的“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按照习惯思维,“个人”是处于“落差”的下位,但考生是不是可以勇敢地求异思维,写“个人”可以是处于“落差”的上位呢?个人完全可以像冲锋的战士那样,冲到时代的最前面,把一切甩在后头,那样的“落差”“错位”,岂不更好?
与浙江卷很现实的作文题相比,今年全国卷的历史视角很鲜明、很突出。全国Ⅰ卷作文题,所给的材料是发生在管仲、鲍叔和齐桓公之间的著名的“用人”故事,这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有详细记载。全国Ⅱ卷,给了从历史到现实的一组材料,其中有墨子所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还有抗疫之时国际间援助物资上的寄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等;这需要从人类视角——“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同时全国新高考Ⅰ卷、天津卷、上海卷,都与抗击疫情有关。抗疫这个今年来最大的现实,果然入了高考作文题。经此疫劫,相信许多老师布置学生练习过,人人都能写;但要写出同理共情、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还是需要功底的。
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世界,当然都是高考作文命题的范畴。全国Ⅲ卷是很明确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全国新高考Ⅱ卷所论的是“人与地名”,要求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江苏卷关注新媒体、融媒体时代信息对人的形塑能力,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老师有多少会给学生讲讲“算法分发”“信息投喂”“信息茧房”呢?
别说未来不好追,现实就在身边,也不一定好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