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创大赛作假,当刹!

2020-07-17 09:04:20

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小学生研究癌症基因获奖”事件,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昨发出通报,决定撤销该项目全国三等奖,并将就公众关注的问题继续深入核查。此前,云南省青少年科创大赛组委会已撤销该项目云南一等奖。经证实,该获奖小学生家长陈某某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此前其已通过公开信表达歉意,坦承自己“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编撰”。

事情缘起于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一份获奖名单。7月12日,由云南昆明市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三等奖信息,在社交媒体广为传播。从网友截图可看到,该项目名称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从专业解释看与研究突变基因有关。网友们质疑如此“高大上”项目,与小学六年级学生能力明显不符,有网友评论说,“见过各种‘拼爹’的,现在连科创大赛也得拼爹了。”

现在,基本事实初步查明,但彻查不能止步。有必要追问的是,连普通公众都能看出来的问题,专业评审机构为什么才恍然大悟?之前一层层专业评审把关都到哪去了?仅仅是工作疏漏,还是像网友说的那样另有“猫腻”?此外,类似“插曲”到底是个例还是常态?其他获奖项目是否都经得起大众推敲?都必须通过彻查来消除公众疑虑,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父母搞研究,儿子拿成果”层面,也不能满足于自查自纠。与此同时,有必要举一反三,改革评审机制,引进监督机制,堵住评审漏洞,让大赛变得更透明,更纯净。

也应看到,青少年各类大赛“注水”造假,已非孤例。背后的利益链生态链和中高考选拔不无关系。把参加这类大赛当进入高校敲门砖甚至以作假开辟“绿色通道”,这不仅扭曲了大赛评奖初衷,更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这些年高考改革之所以逐年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正是基于两方面考量:一是治理高考加分造假,推进高考公平。多年来,高考加分一直遭遇造假质疑,成为舆论焦点。二是治理“加分教育”。一些学生为了获得加分,去上特长培训班打造特长,这让特长加分变得十分功利,也增加学生负担。这次事件也再次提醒我们,必须在加大改革中,补足漏洞短板。

对青少年科创大赛造假,必须“零容忍”!科学,最讲究的是理性和严谨,最鼓励的是探索与创新,最不能丢的便是常识与质疑精神。人们关注青少年科创大赛,既反映出对于公平正义的期待,也反映出这个奖项在公众心目中的分量。随着治理改革推进,一些“山寨”大赛与奖励加分脱钩而退出历史舞台,剩下的更应是沉甸甸的。青少年科创大赛必须经得起公众审视。否则,任由“造假门”敞开,玷污的不仅仅是科学殿堂,更是鼓励“做假从娃娃抓起”了。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