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条河流都有一个月亮

2020-08-05 09:13:04

日前,《浙江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式印发。这份《纲要》被视作建设与“三个地”相适应的思想高地、舆论高地、文化高地、文明高地的一份系统性文件。

公民道德也需要新的建设和引导吗?时代变化就像风刮过海洋,气候的影响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发生,察觉这些变化、应对这些变化,是社会之舟行稳致远的必要前提。十八世纪中叶的英国,市场经济渐趋成熟,追求自由和财富解放了人的身心,也悄然改变了社会风气,极端的金钱观催化出极端利己主义。当时,《国富论》作者,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决心创作《道德情操论》,对社会伦理道德风气纠偏。

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变化扑面而来。虚拟世界与现实实现相互渗透,群体道德观念在具体环境、具体公共事件中发生着明显改变。路遇老人摔倒“扶不扶”、碰见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喷不喷”、寒门学子该不该报冷门专业等原先毋庸置疑的问题,答案日趋多元。以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道德建设成风化人、滋润人心,形成新时代的道德公约数,迫在眉睫。《纲要》强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建设“重要窗口”,打造道德风景,浙江如何体现高水平?作为有着深厚人文积淀和道德传统的省份,浙江从不缺“最美风景”。我们有“最美妈妈”吴菊萍,有“光明使者”姚玉峰,有“最美公交车司机”孔胜东……这些广为人知的道德楷模,标注了人性的底色、道德的高位。把握道德涵养的规律,围绕国民教育、舆论宣传、典型示范、文艺熏陶等环节,用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可以更符合时代需求。

同时也须明白,道德不似物质,外部的增量始终需要作用于内心才能产生作用。也就是说,引导和建设必须通过每个个体的行动和表现起作用。一场全民的道德进修,需要每个平凡个体在场。这种在场性,可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讲牺牲、肯奉献,可以是洪水来袭千里驰援,也可以是坚守自己的生活原点,从良知、公义、情感出发“日拱一卒”,点点滴滴,向善向上,扶正祛邪。

就像每条河流都有一个月亮,每个人心中也都映射着道德之光。《纲要》提出,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九个字,简明扼要,指向了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基本要求和关键问题。有信仰、爱国家、分善恶谓大德,守规则、明是非、讲文明谓公德,重修养、善待人、懂礼仪谓私德,这些理想的道德之光,人人能感知、能守住,就足以提升社会整体道德素质。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在人的高质量发展。公民道德建设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刻刻于无声处塑造着具备现代德性和精神小康的个体,摆渡着时代的灵魂,构筑着文明大厦的基座。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张萍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