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转型升级可从“免门票”始
湖北日前正式启动“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从8月8日开始,全省近400家A级旅游景区对全国游客免门票,活动将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主办方称,此举也为感恩全国人民在抗疫期间对湖北无私大爱。
此前的安徽黄山、山西、内蒙古、山东等地已纷纷推出门票优惠举措。相比之下,湖北这一次境内全免,无论规模和力度,都称得上是空前的。也有预测说,这或许意味着旅游业新一轮升级迭代开始。
应对疫情严峻冲击,不久前,国家文旅部放开团队跨省游限制,提出要继续扩大旅游业复工达产。以降、免门票来激活旅游市场,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举措。拿前述黄山来说,4月初率先启动连续14天境内黄山、西递、宏村、徽州古城等31家A级以上景区对省内居民免费开放,一时间,人头攒动。而湖北这一次,抛开道德价值层面不论,“感恩大回馈”本身符合商业规律。受制于疫情常态化防控,以及景区“限流”等,公众出游动力不足,如果还梦想着能像过去那样,躺在门票经济上过日子,那恐怕真得醒醒了。
也不妨把这一次的免门票,当作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契机,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比如,有专业人士提出,以景区门票等基础性收入减少,来促成“观光景区度假化”的提升。事实也正是如此,有数据显示,旅游经济中1元直接收入可以带来6.8元间接收入。在景区免门票上,一个经典的案例便是杭州的西湖,2003年实现免费以来,对旅游业持续拉动所带来的“各方受益、各方满意”成果有目共睹。账人人会算,但是,这一成功模式至今未被普遍效仿,现实原因恐怕还是多方面的。比如,大账本里套着小算盘,掌柜与伙计利益不一致,长期与短期收益不一致,芝麻和西瓜权属不一致等等。加之多数A级以上自然景区、人文景点,本身都是稀缺资源,只此一家,别无他处,“皇帝女儿不愁嫁”,很容易养成门票经济依赖。
降价乃至免门票,其实也是不断“拧毛巾、挤水分”过程。早于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工作。国务院还于去年8月下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景区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这里面可分两层解读:一方面,以普惠刺激市场需求,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扼制价格虚高,努力促使公共景点回归大众属性,扩大人民群众共享。此间,各地也陆续出台政策,以政策倒逼降价。当然了,其中仍不乏对客群、时间、特定景区的限制。这既显示出旅游产品的市场供给不足,客观上也存在降价动力不足等。而这一回,面对“政策”与“市场”双重夹击,相较门票的直接降、免,各大景区恐怕还得在练足内功上,多做些长远考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