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建设“重要窗口”的美丽国土空间

2020-08-10 10:00:5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经过实践证明能有效解决21世纪人类发展问题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在“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自然资源部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全面把握“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在更高起点上践行“两山”理念,是扛起“三个地”使命担当、建设“重要窗口”的必然要求。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做大做强浙江良好生态优势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并将其纳入“八八战略”。“两山”理念的提出及在浙江的先行先试,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伟力和实践力量。

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从生态省建设起笔,率先开启“绿色浙江”建设,联动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浙江,争创美丽中国示范区。2019年,我省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58个县(市、区)生态环境状况等级达到优、30个达到良,全省实际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818万亩以上、林地面积660.23万公顷、水资源总量1321.36亿立方米,绿色正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围绕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自然资源部门必须全力当好美丽浙江建设的“主力军”。要坚持生态优先、整体保护,建立基于生态承载力和空间适宜性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守环境底线、资源上线,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及生态、农业、城镇三大功能区,形成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省域国土空间格局。要强化系统修复、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生态海岸带建设,大力开展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加快实施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要健全生态补偿、源头管控,创新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力度,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然服务功能,不断做大做强浙江良好生态优势。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习近平同志来浙江任职伊始,就清醒看到我省人多地少、受土地要素制约的省情特点。他明确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于既是土地矿产等资源的小省,又是经济大省的浙江来说,显得更为迫切,特别强调要十分注意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这些年来,我省大力推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深入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快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2005年至2019年,全省GDP从13418亿元增长到62352亿元,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从9.5万元/亩上升到31.0万元/亩,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能、用水、用地量则分别下降约60%、80%、55%。特别是针对今年以来疫情影响,浙江全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等,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围绕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自然资源部门必须全力当好资源节约利用的“先锋队”。要坚持突出重点、精准配置,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四大建设”、自贸区建设等战略主阵地,重点支持“强链”“补链”的制造业项目、高科技企业。要坚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全面实行指标管理、边界管控、用途管制等监督实施制度,创新产业用地供地模式。要坚持深化改革、提高效率,全面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化交易机制,深入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深入践行“两座山是一种发展理念”的系统均衡观,统筹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200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和推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浙江工作期间,他还谋划落地山海协作工程等一系列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他提出,要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

这些年来,浙江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四大都市区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面貌明显改善;深化“千万工程”,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城乡相向而行、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26个欠发达县集体“摘帽”。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蓝色海湾”整治等创新举措,加快了乡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2018年,浙江省“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围绕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自然资源部门必须全力当好助推协调发展的“模范生”。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改进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承接国家委托用地审批权试点工作,促进资源要素更多向高能级平台、优势区域和优质企业倾斜,加快构建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资源要素保障机制。要统筹拓展资源利用新空间,加快处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城乡建设节地新模式,强化新产业新业态资源要素保障支撑。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推动形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副则副、宜商则商的产业空间格局。

深入践行“生态问题必须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观,加快构建“整体智治”的生态治理体系

2004年,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搞生态省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征,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这深刻揭示了生态病实际上就是社会病,病在生态环境上,病根则在社会肌体上,是涉及社会治理的综合性问题。

这些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自觉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领导责任,努力当好绿色公共产品供给者、环境污染矫正者、市场秩序维护者,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最多跑一地”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公众力量,着力构建齐抓共管的生态综合治理大格局。全省自然资源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开化县“多规合一”试点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自然资源网上交易、不动产登记“一件事”、“除险安居”、“多测合一”等多项改革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围绕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自然资源部门必须全力当好省域治理现代化的排头兵。要全面推进自然资源“最多跑一次”改革和不动产登记“一件事”改革,切实增强企业、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优化我省的营商环境。要深化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统筹我省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空间资源要素配置、提升项目审批落地效能。要加快启动“地质灾害风险整体智治三年行动”,深化千名地质队员“驻县进乡”等做法,构建“识别一张图、监测一张网、预警一阈值、撤离一个码、管控一平台、支撑一队伍”的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新体系。加快推进自然资源治理方式从多头分散、模糊经验型向统一协同、精准数字型转变。

深入践行“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的民生福祉观,建立健全生态共建共享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快速发展,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2005年,习近平同志严肃指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并多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浙江始终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融合”作为政策制定、制度设计、举措落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统筹推进,在打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系列组合拳基础上,接续部署推动“大花园”等美丽建设,促进全省生态文化日渐浓厚、生态经济日益繁荣、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特别是近年来自然资源领域持续推进“无违建”创建、大棚房清理整治等重大专项行动,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2.36亿平方米,完成“三改”面积18.09亿平方米,拆后土地利用面积4.26亿平方米,维护了群众权益、社会稳定、经济秩序和代际公平。

围绕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自然资源部门必须全力争当公众生态权益的“维护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方面持续挖掘资源红利,保护公众资源权益;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全民参与自然资源保护、修复,实现生态治理全过程公开、透明。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强化自然资源产权保护、用途管制、责任追究意识和相关法规制度建设。要树立“大执法、严执法”理念,改革完善自然资源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整合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执法队伍,健全自然资源督察机制,打造自然资源保护的“法治利剑”,从严从紧维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为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为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黄志平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