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为人用,方能一“码”平川

2020-08-11 09:37:13

最近,发生在大连的一段“老人乘坐地铁时因无健康码受到工作人员阻拦”的视频在网络热传。疫情期间,相关防疫规则理应得到公众遵守。不过,这一事件也引起人们讨论:老人不懂健康码,真的错了吗?有评论提出:请“等一等”那些搞不定健康码的老年人。事件之后,当地相关部门也积极反思服务过程中的瑕疵。

疫情发生以来,老人无健康码出行受阻的新闻时有发生。从数据上看,中国60岁及以上网民占全体网民比例只有6.7%,不会使用健康码甚至平常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并不在少数。因此,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理应将这些人的困难考虑在前,不搞一刀切,提供服务的多样化选择,让不同群体都能正常享受公共服务。

在这个问题上再进一步,就各种码的使用本身而言,亦须审视改进空间。一方面,同一场合的重复亮码、扫码,在一些公共场所时有所见。这不仅影响个人使用体验,也降低了社会运行效率。另一方面,码应为人所用,注重实效。如今,各类码纷纷上马,安全码、企业码、地籍码、家政安心码、社区共建码等不一而足。管理者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希望运用数字化管理,让人少跑路、数据多跑路。但在现实中,一些码也存在使用流程未理顺、使用体验待改进、技术支撑不到位等问题。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为用码而上码的形式主义苗头,值得警惕。如何用好码、杜绝滥上码,关键是守好码为人用的价值原点,注重实效和便捷。因此,各类码启用之初不妨自问一句“是否非码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管理和社会负担。

如何继续为疫后生活创造美好体验,考验着我们对现代技术应用和社会治理的思考。如果数字化管理迟早成为公共治理现代化的常态,那么让反思和改进常伴左右,安全和温度才有可能并行不悖。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张萍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