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效率医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020-08-18 09:36:30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全面布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并多次强调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群众看病就医的主场所,是实现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然而,优质医疗资源匮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是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也是每家公立医院必须思考和回答的一张时代答卷。

“效率医疗”,以质量和安全为前提,强调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以最短时间、最佳质量、相对节约的费用,达到最优疗效,服务更多的患者。

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待破解的今天,推进“效率医疗”改革,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有效抓手,是以患者为核心优化配置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是符合国家需求、患者需求、医院需求、员工需求的必然选择。

“效率医疗”是什么

“效率医疗”不等于“效益医疗”。“效益医疗”以利益为导向,强调金钱收益;而“效率医疗”以患者为核心,强调质量、安全、数量,即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以最短时间、最佳质量、相对节约的费用,达到最优疗效,服务更多患者。在公立医院推进综合改革的当下,它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全面促进服务容量、患者口碑、员工能力、团队士气等方面的提升,实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平均住院日是反映“效率医疗”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既能使患者减少费用,也可使医院资源成本最小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2018年,我国平均住院日为9.3天,已从1992年峰值的16.2天降低6.9天,降幅达42.6%。而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0年至2018年全国医院以92.47%的床位增长率(按照84.2%的床位使用率,实际增长率77.86%),容纳了110.18%增长率的住院患者。若无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这种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进一步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患者满意度,2009年以来,我院从上至下进行管理改革,不断加快床位周转率,让有限的床位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平均住院日从2009年的11.96天下降至2019年的6.09天,减少了5.87天,未来,通过 “效率医疗”改革,我院将在两年内把平均住院日下降至5天。

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公立医院迎来新一轮扩张,但无论是面对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还是对标欧美发达国家医院走过的道路,一味地扩建新院、增加床位,并不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本之道。只有切实地推进“效率医疗”改革,提高每张床位的利用率,才能真正破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困境。

“效率医疗”怎么做

除了平均住院日,费用消耗指数、床位利用率、床位周转率等指标,都是“效率医疗”的直观反映。

这些指标的好坏,与新技术新项目、信息化、运营管理、设施设备以及医院文化等因素休戚相关,是对医院管理、运行效率等综合能力的深度考量,既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推进,也需要强大周密的体系来保障。

创立“患者全程管理中心”是进行“效率医疗”改革的突破口,通过构建“院前—院中—院后”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地缩短待住日、待床日、留床日,从而大幅提升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推动日间服务尤其是“高难度诊疗”的日间服务至关重要。今年以来,围绕“效率医疗”改革,我院大力推动日间服务,将日间手术、日间化疗、日间放疗、48小时手术推向常态化。

于患者而言,尽早开展手术、康复出院,就能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因为医院人流量大,住院的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大。患者积极康复,早日出院,在家休养,更有利于手术伤口愈合和身体功能恢复,也可大幅降低医疗费用。因此,一方面,“效率医疗”可以带给患者更快更优的诊疗服务;另一方面,医院也能服务更多患者,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这是一条医院革新管理、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效率医疗”催生“效率文化”

在国家新一轮医改的巨浪中,公立医院需要承担起各项改革重任,从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到医疗资源优化分配,不一而足。“效率医疗”从效果导向出发,将千头万绪、千丝万缕的各项改革重任统筹于一体,让全院上下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产生效力。“效率文化”也应运而生。

“效率文化”,是医院核心价值观和“浙二精神”在“效率医疗”改革中的鲜明表现。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为例,为实现患者术后4小时下地、次日出院的目标,相关团队对手术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将快速康复的理念贯穿全程。临床医生不断精进技术,护理人员则围绕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早期活动、疼痛控制、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各项措施……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便是“效率文化”的生动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在“效率文化”的浸润下,小到床位资源优化、绩效考核奖惩,大到青年医生培养、学科建设发展,我院各个层面都在发生深层次的改变。如在奖励措施的引导下,跨科收治患者在我院已成为现实,三甲医院宝贵的床位资源,因此得到优化配置,科室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竞合关系;部分有技术、没台次的青年骨干,被挖掘出生产力,活跃在复工复产的舞台;快速康复机制从日间病房大步迈向全院病区,成为医护和患者的共同追求……国家需要、患者需要、医院需要、员工需要,“效率医疗”引发的同频共振,是令人欣喜也值得期待的。

【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王建安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