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贫寒谈励志

2020-08-21 08:45:07

来自衢州的考生吴兴荣,日前被浙江大学海洋相关专业正式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他还在餐厅里洗盘子。

无独有偶,另一位名叫魏凯伦的“搬砖男孩”日前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他因主动申请援疆,再度受到媒体关注——四年前,这位来自甘肃通渭县的山村少年,在收到国防科技大学步兵初级指挥专业录取通知书时,正在工地搬砖补贴家用。

每到高校录取季,各类“搬砖男孩”“工地女生”“洗盘男孩”的励志故事都会不胫而走。除了成绩优秀外,他们的共性之处就是家境贫寒,但却凭借超常努力,实现人生“逆袭”。拿吴兴荣来说,父亲因患过肾炎做不了重活,母亲是聋哑人,家中还有5岁的妹妹。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自高一暑假以来,他每年都要去镇上打工补贴家用,一个暑假下来,能赚一两千元,以此保障下学期生活费用。此外,他还会为邻居孩子义务辅导功课,有着超乎同龄人的宽容与成熟。

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其优秀的成绩与自身的贫寒出身所形成的鲜明反差让人敬佩,更因为可以想见的主观努力让人敬佩。就他们的励志人生而言,贫寒充其量只能算外因,而决定命运和选择的,是主观努力这个内因。事实上,两人上大学之前就已做到了自立自强。而自立自强,应该是中国教育的基本功课,所有学生都应该这样。

抛开贫寒,要读懂他们的励志人生,则要先懂得“大我”与“小我”,“大志”与“小志”之间的关系。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胡适先生在寄语北大毕业生时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他并为此送出三种“防身药方”:问题意识、非职业兴趣、抱持信心。抱持怎样的信心呢?即以国家与时代的召唤,来观照个人的选择。从这点来看,两个人都有远大的志向,不是小我的志向,而是报效国家的志向。比如,吴兴荣面对记者如是说:“现在陆地资源逐渐减少,海洋更重要了。想顺应这个时代潮流,在这方面为国家出力。”魏凯伦在做出援疆选择时则写道:“选择了军人,就选择了牺牲奉献。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能在最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闻者动容!而这恰恰就是磨炼意志品质的结果!

青年时期立大志,绝非空泛讨论。在这个命题之下再来看个人成长,砥砺大志的人格教育是第一位的。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勤工俭学,不分贫富,不失为完善人格的一个有效途径。吴兴荣如此,魏凯伦也是这样,其他青年也可以这样。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