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新业态成为“保就业”的生力军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了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15个重点方向和支持政策。
“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就业”的前提则是“保市场主体”。而由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催生的新职业,可谓当下“保就业”的生力军,数据显示,2019年,以新业态形式出现的平台企业员工数达到623万,比上年增长4.2%;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7800万,同比增长4%。以滴滴为例,滴滴平台总共带动超过1000万个灵活就业机会,间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计600余万个相关就业;今年以来,滴滴陆续在多个城市上线跑腿、货运、社区电商等业务,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灵活就业机会;滴滴还与退役军人事务部签署了就业合作协议,为退役军人提供超过1.5万个就业机会。此外,滴滴正积极参与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数字平台经济促就业助脱贫行动”,作为主要合作方之一,将为52个未摘帽贫困县人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就业机会。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良好趋势,启动早、环境好、业态活、模式新,对于激活消费、带动就业的潜力巨大。特别是在抗击疫情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和韧性,大量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活、对冲行业压力、带动经济复苏、支撑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就业形态下的外卖、闪购、民宿、网约车等平台经济的灵活就业,已日益成为吸纳就业、解决失业问题的新渠道,正发挥着“蓄水池”“稳定器”“充电宝”的作用,为更多群体创造灵活就业和收入机会。
新业态对于“保就业”的意义如此之大,中央提出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15个重点方向和支持政策,正其时也。新与旧总是存在冲突的,新业态势必对旧业态、旧制度带来挑战。要使新业态更进一步蓬勃发展,就必须着力消除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比如优化业态治理方式,进一步激发市场创新能力;加强数字化转型协同,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转型效益;完善就业服务和保障制度,进一步激活新型就业潜力;改革生产资料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要素利用效率等等。
好政策需要真落实,谨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新业态,中央一直强调“坚持包容审慎”,但在一些地方,不见“包容”,只见“审慎”,以“审慎”之名行“束缚”之实,这样的现状必须打破。一个城市对新业态的态度,是鼓励还是制约,折射出的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层次与营商环境的优劣。就在前几日,一场由滴滴货车司机担当主唱的“货车音乐会”在杭州城北半山唱响,有关报道起了一个很感性的标题:“想唱就唱,努力把异乡过成家乡”。新业态之与城市的意义,岂止关乎就业,还关乎一个城市的温度与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