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

2020-08-24 09:26:28

开栏的话:“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更加全面、科学、深刻地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意义和实现路径,在新的国际环境中进一步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本报今起开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专栏,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职能部门和地方领导从更高站位、不同角度深入解读。敬请关注。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不仅是一次对需求面的短期冲击,很可能也会成为转变全球化方向与全球化形态的历史性事件。各国充分意识到全球供应链过度分散或过度集中在某一地区的潜在风险,这将催生全球产业链布局发生深刻演变。

全球产业链分工发生区域化、链群化、备份化三大新动向,以大国为节点的内外双循环将成为全球化新常态

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获得广泛应用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进入加速周期,各国遵循成本优势和效率导向原则积极加入全球化浪潮,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和碎片化。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引发市场对全球产业链安全问题的关注与反思。安全及风险变量,作为一种底线思维,被深度嵌入到国际分工逻辑中,使当前单纯的成本效率分工导向,让位于兼顾效率与安全双重逻辑的国际分工新导向,进而牵引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发生三大新变化。

第一,宏观空间形态上发生区域化转变。在世界性疫情冲击下,医药及医疗设备、电子信息等关键产业面临较为严重的全球供应链“阻塞”甚至“断链”。主要大国将会加快弥补、完善各自产业链的短板与缺口。虽然不可能每个国家都建立独立、完整的产业链,但主要大国会优先考虑在国内以及联合地理上邻近的经济体,积极组建区域化的更完整、安全的供应链。

第二,中观产业形态上发生链群化转变。疫情冲击下,企业生产、投资、并购决策将更加考虑在产业上下游密集区域布局,以最大程度降低全球分散采购和运输风险。产业中某一核心环节或领导企业一旦在区域中落地,会产生强大的连锁效应,带动上下游众多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链群。在产业链群内部,企业纵向密切分工、横向密集成群,可兼具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又获得上下游协同优势。

第三,微观生产形态上发生备份化转变。疫情冲击使企业认识到安全、可控的供应链系统对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出于增强话语权以及规避风险考虑,产业链龙头企业将积极开发上下游尤其是上游第二来源、备份供应商,并积极增设额外的安全库存,形成一种常用与备用双轨运行的产业链结构。

在区域化、链群化及备份化三大动力推动下,全球产业链或将在分工与整合、效率与风险之间取得新均衡,并逐渐生成一些以主要大国为核心、邻近经济体为协同的产业链大区节点。大区内部各城市间上下分工密集,供应链相对完备,构成成熟的产业链内循环,同时与全球其他节点组建外部循环,最终使全球产业链由当前的碎片化形态转向多节点、大集成、内外双循环新常态。

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预期发生重大变局的新态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保障国内产业链稳定、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基于超大的国内市场容量、巨大的经济地理空间以及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我国可以依托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等巨型城市群,培育3个到5个产业链大区,形成驱动国内产业链大循环的多核引擎,同时多节点参与国际大循环,进而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稳健、更高效、更具竞争力。

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框架下,长三角有望形成产业链大区,成为驱动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

形成产业链大区需要一定条件,广阔市场规模是基础,丰富且差异化的技术、要素结构是前提,地理相对邻近则是必要环境。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巨大,区域内城市密集,产业分工相对健全,兼具“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的经济地缘优势。比较来看,以长三角地区为战略依托,率先构建在关键产业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大区,市场容量、要素结构、产业分工等条件已趋于成熟。未来一个时期,可从3个层次加快培育建设长三角产业链大区,对内引领长江经济带及东部西部产业链互动,对外驱动“一带一路”等战略带动的国际产业链大循环,形成驱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与强劲引擎。

第一个层次是集群分工、长板合作的长三角区域内循环产业链。充分依托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快构建覆盖长三角全域的一体化要素大市场,充分激发各类产业资源流动、竞争与再配置。扩大各城市的产业分工长板优势,推进产业链分工组合,协同攻克产业链共性短板,形成城市长板更长、优势联合、可相对独立运行的产业链大区。

第二个层次是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及中西部地区的东西互动型大循环产业链。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以长江沿线省区为产业链互动主轴,强化长三角知识、资金、企业家等产业高端资源对中西部产业要素的整合与带动效应,扩大“飞地经济”等产业链合作新路径,形成国内产业链大循环主通道。

第三个层次是长三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等海外市场多元联动的国际大循环产业链。主动建构对标世界一流水平的全方位制度开放环境,吸引更多全球产业链企业集聚落户,提升本土企业“走出去”水平,自主建构可控、安全的国际产业链与供应链,为复苏世界经济、保障全球产业链运行注入强大动力。

浙江在建设长三角产业链大区、驱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

浙江要发挥数字经济领先与企业家众多的优势,培育产业链“链主”,打造产业链“大脑”,建设国际投资与贸易“避风港”,推动建成长三角产业链大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走在更前列、展现新作为。

第一,培育产业链“链主”,成为双循环的整合者,打通产业链内外循环通道。世界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危中带机,浙江在新一代互联网、数字安防、云计算等领域已初步体现优势。要加快实施面向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建构型战略,鼓励领导企业、平台型企业从产业链“嵌入者”转变为产业链“链主”。抓住世界经济衰退与全球产业资产价格下滑周期,推动巨型企业“走出去”到国际市场进行产业链资源纵向整合,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提升价值链地位,打造全球新一代产业链建构者与价值链主导者,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局统筹能力。

第二,布局产业链“大脑”,成为双循环的数字赋能者,提升双循环运行效率。全产业链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级阶段,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进程中显示出强大变革能力。未来可首先从企业层面加快推动数字化变革,建设一批“数字工厂”,扩大行业示范效应,形成全产业链智能运行的微观基础。其次,加大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力度,推进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跨行业跨区域平台在长三角各城市的垂直聚合与横向协同,打通产能、库存、物流、价格等市场供需信息流通渠道,形成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大脑”,构建全流程无接触的智能运行系统,降低全产业链运行成本,提升全产业链的抗冲击性和抗隔离性。

第三,建设产业链国际“避风港”,成为双循环的支撑者,推动双循环对接落地。世界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已接近3个季度,海外疫情仍然复杂严峻。全球跨国公司复工复产需求日趋强烈,未来将加快向疫情控制良好、营商环境较好特别是产业链相对完备的地区转移生产与订单布局。为顺应这一趋势,应加快推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容提质,联动上海、江苏等自贸试验区,组建世界级的长三角自由贸易区。进一步主动扩大制度开放,形成世界一流的开放型经济规则与法治环境,吸引跨国公司落户或发包长三角、实现复工复产,推动国际供应链重启、国际投资与贸易重振。提升宁波舟山港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港口节点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压缩通关成本,为国内国际供应链提供便利、安全的江海联运通道。

【作者分别为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宋学印 黄先海 编辑:王洁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