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需求变成新刚需
加快融入双循环新格局③
习近平总书记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中寻得新机?总书记的这段话很有启发性。“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这凸显的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对于有志于从内需市场挖潜力的企业而言,尤其要关注需求端的变化,接受需求的牵引,甚至主动出击,以优质产品和服务将新需求固化为新刚需。
拜信息技术进步和90后、00后人口代际更替所赐,一些新的消费正在深度融入某些群体的日常生活。 一些年轻人新的一天可能是从一杯直播间抢购来的咖啡开始;到了饭点,食堂对很多上班族未必是第一选项,而互联网平台送来的外卖则是必备。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电话未必是首选,而微信微博却不离手;有些人甚至要在睡前刷一段短视频博主的更新才能安心入眠……
这些需求端的变化,不只是少数人的喜好,正深度改变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推动各种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比如,今年疫情期间,“宅家”让不少人养成了通过网络订购蔬果生鲜的习惯。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生鲜线上消费占生鲜总消费的比例有望增长到15%。刚刚过去的7月,生鲜电商行业共有8个融资案例,最高融资额为8亿美元,行业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
现在的关键是,产业界、企业界能否以此类初露锋芒的需求为契机,主动对接、积极拥抱,推动其走向规模化乃至成为新刚需?这些需求一旦成为新刚需,也就意味着它们不会是昙花一现的短暂风口,而将有着值得长久耕耘的机会。而新刚需既然称之为“新”,也就意味着其机遇未必为众多企业和投资者所发掘。这就需要企业一要有发现的眼光,二要有耕耘的勇气。对于新兴事物,马云就曾提醒过,很多人输就输在,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把新需求变成新刚需,企业自身的作为很关键。比如说,如果一项产品或服务,虽然有意思,消费者愿意为其埋单,但是如果消费体验不好、后续服务不完善,那么即便消费者有心,也难免在不良消费体验中打退堂鼓。这就意味着企业要秉持卓越追求,下一番钻研的功夫,有一番主动的拥抱,摸透新消费群体或消费新势力的喜好、习惯,深耕品质的塑造,如此,才能让自己成为被刚需的一员。
把新需求变成新刚需,这股浪潮也需要被“扶上马,送一程”。监管部门要打破传统惯性思维,积极创新探索监管机制,构建适应发展需要的协同治理体系,建立包容审慎的新业态、新模式治理规则,呵护好新刚需,与企业合力发掘内需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