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行节约,以古为戒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机关到企业,从饭店到食堂,纷纷创新举措、力求实效。但杂音还是有的,比如有人认为“反对浪费”就是抑制消费,抑制消费就是抑制市场的活力。如果这样的“杂音”成了某些党员干部的“杂念”,那么“厉行节约”就可能成为虚与委蛇。
鉴古可以知今,上述“杂音”,中国早已有之。
话说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史称“康乾盛世”,其实到了乾隆时代,“盛世”已经开始衰落。因为是“盛世”,所以奢靡之风日渐盛行,到了乾隆朝已泛滥到无以复加,不仅权贵阶层互竞豪奢,既平常百姓,为了装门面、摆排场也不惜耗尽家财,“一事可耗数事之费,一日可糜数岁之积”。奢靡之风还导致了粮食短缺,粮食短缺又导致了多地暴发抢米风潮。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乾隆决心在全国上下厉行节俭、崇实去华,并责令地方官“务当随时劝喻,剀切化导,俾皆俭朴成风,惜物力而尽地利,共享升平之福,毋得相竞奢侈,习于怠惰。”
应该说,乾隆在厉行节俭方面,刚开始时方向还是明确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越到后来,厉行节俭越流于口号化,“法禁之不从,令申之不从”,奢靡之风反而愈演愈烈。所以然者何?史家给出两个原因,其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朝廷出台了很多措施、立了好多规矩,没有几条被认真执行甚至形同虚设;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是以乾隆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对于厉行节俭的首鼠两端,在思想深处并不认为奢侈有什么不好,反而觉得奢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必然产生的合理现象,甚至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繁荣。乾隆巡幸扬州,有诗:“三月烟花古所云,扬州自昔管弦纷。还淳拟欲申明禁,虑碍翻殃谋食群。”诗末自注:“常谓富商大贾出有余而补不足,而技艺者流藉以谋食,所益良多。使禁其繁华歌舞,亦诚易事。而丰财者但知自啬,岂能强取之以赡贫民?” 按他那意思,如果禁止了奢靡之风,也就阻挡了财富由富人向贫民转移的通道,百姓岂不更穷?
乾隆的一番歪理颇具欺骗性。那么如何反驳他呢?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的一段话正好可与其针锋相对:“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清朝自乾隆开始,贪污腐败横行,统治者对人民的盘剥变本加厉,恰与官员群体追求奢华生活从而丧失人格官格关系甚大,此后百余年间大清朝也因此从盛转衰。值得一提的是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大清国之所以惨败并签下《马关条约》,导致台湾被日本统治长达50年,一个重要原因是军费不够——军费呢?当时的大清不是GDP世界第一吗?军费据说被慈禧挪去修颐和园了!
关于节俭与奢侈,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有一个论断:“节俭从道德上要优越于奢侈,这是无可争辩的。令人欣慰的是,从经济的角度看,节俭也同样是优越的,不管是谁,只要他不是仅仅考察事物的直接效应,而是深入探究其深层效应,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