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切实避免“内卷化”

2020-10-26 14:35:21

“评价”一如乐队指挥手中那根指挥棒,指挥棒怎么挥动,乐队怎么演奏。

10月23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在京召开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电视电话会议,关键词很清楚:“教育评价”之改革。

能够想到对“教育评价”进行改革,非常好,也非常不容易。《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这已是最高层级了。方案开宗明义: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改革目的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

这个总体方案十分简明扼要,其中的重点就是第二部分“重点任务”:一是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二是改革学校评价;三是改革教师评价;四是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是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正确的教育评价,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教育的“内卷化”。今年以来,“内卷”这个人类学的术语极其引人注目。本来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但现在是有波浪而不前进,有螺旋而难上升——这就是“内卷”形态。“内卷”以及“内卷化”的概念,首创者是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源于他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一书。这是1963年出版的学术书籍,如今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仅英语版本偶尔有售。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无法渐进增长的现象。这是他观察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原地不动、未曾发展给出的结论性概念。

“内卷”被称为“凡人版军备竞赛”,相互内卷,相互消耗。与“内卷”最接近的一个语词,大约就是“内耗”,任何无实质意义的内部消耗,皆可称为“内卷”。“内卷”在教育领域,则意味着“白热化的竞争”“无意义的消耗”,每个受教育者像陀螺,要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空转”,消耗巨大精力,消耗聪明才智,消耗青春年华,结果却并没有增进什么。比如“名校升学率”,弄得人人为之疯狂,但北大清华这些名校的招生名额都是确定的,并不会因为“名校升学率”的激烈竞争而增加多少。

当教育和教育评价进入“内卷”的“死循环”之后,犹如剧场里第一排人从椅子上站起来看戏,结果后面每一排观众都被“内卷”,都要站起来看戏;如果“内卷”不断加码,那么,“卷”得大家站在地上看戏还不行,还得站到椅子上看戏……

尽管如此,可对于一时一地而言,在原有的评价系统中,由于既能拥有政绩和名声的面子,又能获得升迁与奖励的里子,所以许多责任人是乐此不疲。唯有对于这种“内卷化”的功利教育予以“零评分”“负评价”,才有可能真正扭转教育的“内卷”局面。

因着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的扭曲,教育“功利化”“内卷化”已然愈演愈烈,是时候要予以遏止了。而这次总体改革的方案,最终落实得怎么样、效果如何,也将有待实践予以检验。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徐迅雷 编辑:吴阳杰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