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庙会与文化亲民化

2020-11-03 09:45:18

“千年水潆涟,文脉永流传。杭城老时光,庙会新风尚。”2020第七届中国大运河庙会10月30日启幕,“庙会”二字,就是让文化回归百姓生活。

本届庙会,分设四大区域——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小河历史文化街区、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运河天地,各区域主题鲜明。庙会开幕式在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香积寺广场举行,现场进行了传统节目表演。庙会还特设了水上漕舫专线(运河文化遗产专线),市民、游客可以坐船逛庙会。

庙会是原汁原味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如果说民俗是传统文化的活性载体,那么民间庙会就是其中美丽的一环。庙会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它集中包含着民间社会非常丰富的感情和信仰,可谓是我们民间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更是将来的——无论是中原庙会群、北方庙会群,还是南方庙会群,都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历久弥新。

大运河庙会,让文化越来越亲民化,这是老百姓自己的盛会。在本届庙会中,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以“国医养生”“民间艺术”为主,设有快闪、走播、巡游、徐门浙派古琴音乐会等。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携手“第五届杭州素食文化节”,设立了素食文化活动板块;同时在独具特色的艺术空间——富义仓,举办咖啡文化节、平行艺术展、青年艺术家个展。运河天地则是汇聚了两岸三地农特产品,并且把中外美食文化发扬光大……

如果说,此间在滨江白马湖畔举办的第十四届(2020)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更多的是衔接创意、面向未来的话,那么,本届中国大运河庙会,更多的是衔接传统、贴近生活。无论是“新文化”还是“老传统”,这都是生活之需、百姓之乐;现场都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可见百姓公众之喜欢。

文化永恒,运河流芳。修长城是为了阻断外敌,修运河是为了沟通南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孕育了水利文化、漕运文化、商事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是超大规模的“线性”文化遗产;它既是一种文化符号,又是一种文脉传承,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时光流转,日月穿梭,运河文化从未离生活远去。

有亲和力的文化,从来都是最具吸引力的。来自美国的裴大卫,曾任浙江大学教师,他迷恋中国,酷爱旅游,通过“走运”来考察大运河文化带,用英文写了一本《来自中国的明信片:大运河纪行》。他从北京出发一路南下,洛阳、扬州、无锡、苏州、杭州、绍兴、宁波……他不但走进了运河沿岸的重要枢纽城市,还进入大运河沿岸更为广阔的地域,深入居民生活的细枝末节。当他在绍兴从叫卖的商贩手中买了一柄印有鲁迅头像的扇子时,京杭大运河在他眼里,当然已不仅仅是一条河。

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讲的则是“大水汤汤,溯流北上”的故事:公元1901年,意大利的“小波罗”来到了中国,从杭州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青春作伴,还我故乡,小说展示了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开头一句是:“水和时间自能开辟出新的河流……”

大运河庙会,正是民俗文化领域的“还河于民”,正是我们所开辟出的“新的河流”。

“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见山。”这是白居易的诗句。在自然面前,人是过客,而绿水青山是永恒的;但人可以修建运河,可以将民俗和人文融入运河,从而让大运河成为不断流动的文化,永垂而不朽。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徐迅雷 编辑:吴阳杰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