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11”看新消费转型升级
走过12个年头的“双11”,已成观察中国经济社会活力的重要窗口之一,尤其是今年疫情的暴发,使得这次的“双11”格外值得关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培育壮大新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消费潜力?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这其中,“新业态新模式”无疑是龙头和纽带,“扩容”和“提质”,是推动新消费的一体两面。
再看今年“双11”——凌晨刚过不久,两家主要电商平台天猫和京东就分别以3723亿元和2000亿元成交额创新高,其中可圈可点之处不少:其一,线上线下消费呈加速深度融合之势。线上看房,网上购车受追捧,过去少有光顾的大宗货品、服务类贸易成为新宠,电商模式越发深入人心,向纵深推进;其二,新消费刺激新制造倒逼新产能。一些新品牌更新迭代,“百花齐放”,其间,仅天猫截至11月10日累计成交额过亿元的新品牌就达342个。
与往年相比,近年来“双11”有一个不小变化,即越发不只局限于11日这一天,而是提前到更早打响。有人戏称,过去的“光棍节”成了现在的“双节棍”。也不光是“双11”,像公众熟悉的“618”,乃至一些平台企业推出的“超级周末”等活动,都日益成为公众集中消费平台。消费窗口外延拉长,让越来越多的“剁手党”趋于理性,也给诸多商家以新机遇新挑战。在提升消费体验上,像今年的天猫3D实景家装城、直播带货、云逛街,无不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巨大便利。此外,相比流通环节,今年消费者还有一个普遍感受,即快递越来越快了。同城送货,一小时上门,无不得益于数字技术渗透与改善。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消费潜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就是要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嵌入,不断创新场景模式,持续推动优化各类消费节点形成。
要以消费升级带动供给升级。消费的两头,一头伸向市场,一头连着供给。在重视“量”的扩张同时,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今年“双11”期间,阿里就以“犀牛智造”推出“小单快反”(小单量快速反应),满足个性需求,值得商家借鉴。从近年“双11”看,消费规模不断攀升,消费结构也在经历自我迭代、优化升级。从商品消费到服务类消费,从过去的电热水壶电热毯到家用电器,到净水器、扫地机器人,再到迪士尼门票、出境游预订、在线医疗等,在适应数字技术给新型消费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要通过消费端的大数据逆向倒逼产品制造优化,不断增进供给端“算法力”,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智造”转变。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双11”的消费盛况,无疑就是翻腾在中国经济大海之上的一朵浪花。以“双11”等众多新消费节点为依托,能不断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品质生活需求,从而让中国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