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也需要“实验室”

2020-11-19 10:09:32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眼下,正值黄岩蜜橘上市的时候,有一则新闻引发关注。据报道,从2012年底以来,先后有来自上海、江苏和浙江的3位教授,不约而同地来到黄岩开展乡村振兴实验。这场实验带来的改变具体而深刻:有机更新的乡村规划建设理念已在黄岩乡村深入人心,柑橘大棚里安装了物联网设备,中药材产业初具规模……

教授们坚持不懈的付出令人感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蹲守黄岩,指导当地乡村规划建设;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谈献和快70岁了,仍然坚持每个月去黄岩,暑假时甚至带着孙子以方便照顾;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田生科在黄岩开展新品种的种植研究。当然,教授们能去黄岩,与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欢迎以及政策上的支持也密不可分。于是,乡村这片广阔的土地,成了他们尽情挥洒的“实验室”。

这些教授很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星期天工程师”。有所不同的是,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要素在长三角得到了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显著的特色是,这些教授不是去帮乡镇企业做技术搞项目,而是从事乡村振兴的实验。他们没有既定规划和路径可供遵循,而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探索破解乡村振兴中的难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全国脱贫攻坚的任务即将如期完成,而浙江更是很早就完成脱贫任务。怎样打造具有现代特征的美丽乡村,这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以为,除了围绕当前的产业、技术和项目引进人才、资金以外,也不妨着眼长远、聚焦问题,有意识地开展前瞻性、探索性的实验。

比如,改善村貌与保护好古村落如何兼顾?有的村子原住民不断流失该怎么办?这些都是乡村振兴面临的“疑难杂症”,答案也绝非简单的“是”与“否”。问题很具体很实在,解决起来很难办很费神,要用创新的、与现代化合拍的方法因地制宜破解这些难题,就会涉及到社会学、城乡规划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分析与运用,需要科学的分析与量化测试。

“实验”一词,足可见3位教授开展探索的不确定性。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他们需要花大量时间,设计多种方案。荒野之中,谁能知道路在何方?但大胆往前走,总会有路的。即使不是成功之路,也能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打开想象力,拓展发展的可能性。重要的是,未来的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地与科学和智慧相伴一起走。

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很欢迎也很需要像3位教授这样的人才。各地可以提高预见性,多设置一些乡村振兴的议题,多创造条件方便人才开展实验。从长远来看,这样也能避免陷入路径依赖和同质化竞争。对人才们来说,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中国乡村广袤而辽阔,提供了施展才华、干出事业、实现理想的舞台。双方相向而行,乡村振兴必然能让更多美好发生。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李攀 编辑:郑海云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