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她,就为她做点什么

2020-12-17 08:58:04

近日,在杭州余杭某中学,高一在读的吴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赶织围巾的画面被老师拍下。当老师问起围巾是给谁织的时候,这个男生害羞地解释:“是给我妈妈的。”男生羞怯的笑容和珍贵的心意感动了许多网友,成了冬日里让人动容的暖闻。

视频走红后,也有网友提出疑问:这条围巾会不会是给心仪的女生织的,因为不好意思才说是给妈妈的?有记者进行了求证,校长为男生澄清说,围巾的确是给他母亲的生日礼物,并且是在他妈妈知情的情况下织的。其实,网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也从侧面反映出男孩这份心意的可贵。如今年轻人做织毛衣这样的手工活实在是一件稀罕事。就算偶有为之,也大多是情侣之间表达爱意的甜蜜举动,而为父母做的实在少之又少。

“为父母织一条围巾”,我想这份生日礼物恐怕大多数成年人都从未做过。这不仅是因为新闻中的细节是一个男生为母亲织围巾,更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中,很多人是不擅长主动直接表达情感的。曾经有人在春节前发起一个倡议:春节回家给母亲一个拥抱。结果,很多人感慨道:上一次的拥抱早就停留在童年的记忆中了。

更不用说,现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与亲人交流的时间更少了。曾有一幅在微信朋友圈流传的漫画发人深省:儿孙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却个个低头专注于手机。这样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陌生。有媒体曾在春节假期发起这样的调查:手机是亲情的大敌吗?结果只有16%的人表示自己陪伴父母的时间多于看手机。倘若诗人顾城活在当下,他的著名诗句“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或许会变成“你看我时很远,看手机时很近”。隔着手机屏幕,我们关心着千里之外发生的新闻、打赏着素未谋面的主播、红包抢得热火朝天,和家里人坐在一起几个小时,说的话却不过寥寥数句。

但是,爱是需要表达和陪伴的。几千年来,身处两地时人们大多通过家书等形式向家人表达爱与关怀。梁启超先生就常年坚持给自己的9个子女写家书,从生活琐事到家国天下,每一字都是家风与家训的传承,每一封都是浓浓的情感与爱意。

爱她(他),就为她(他)做点什么,为父母洗个脚,握一握父母的手,给父母一个拥抱,帮父母捶捶背、敲敲腿……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些肢体的接触,未必能直接给父母多大的宽慰,但对亲情的融通功效是巨大的。多一些亲情的表达,大龄青年或许就能少一些被催婚的尴尬,青少年也或许能少一些手机被没收时的激越抗争,长辈晚辈之间的隔阂也会更少。

最美不过寸草心。朴素的真情流露完胜炫酷的网络发言,精心P出来的照片远不如近在咫尺的笑颜。没有什么比真实的付出、亲切的交流更温暖。这么说,并非要让人人都亲手为父母织上一条围巾,但这份愿意为家人付出时间与精力的心意着实值得我们学习。不要再让“相对而坐,各玩手机”成常态,更不要将所有的爱都流于手机屏幕上的“发送”按钮。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江帆 编辑:郑海云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