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力和穿透力

2021-02-23 10:24:12

春天总是悄悄爬上枝头的。春节过后,杭城的梅花渐渐进入盛花期。早樱兀自开了。白堤的老柳,率先把萌萌的绿意轻轻地垂挂下来。早春连阳光都是蛋黄色的,温暖。

一个春天般和煦温暖的消息是,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世界旅游组织(UNWTO)和西班牙政府正式通报,自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正式成为其官方语言。UNWTO现有159个成员国,总部设在西班牙马德里,在全球最具影响力;我国于1983年加入该组织,历史也比较悠久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观念和思想表达的介质,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中文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是文化穿透力的一种体现,必定会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带来文化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决定文化穿透力。看“世界十大著名文化节日”的排名,中国春节最有影响力,排在第一。早在2006年,春节就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好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德国有个名叫迪特福特的小镇,每年在这个时候——2月下旬,都要举办“中国狂欢节”,过一个特别的“中国春节”,从1928年开始至今,传承近一百年!

“中国狂欢节”今年因疫情改为录制一档特别节目,在当地电视台“云播出”。当年当地人通过丝绸之路和中国人做生意,换取或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交往多了,就渐渐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结合本土的元素,按照自己的想象,自发过起了“中国春节”,搞成了中国特色的狂欢节。

这是当地的文化传承、人文传统:地地道道的正统白人,纷纷换装变成“中国人”;他们“混搭”着穿上中国的唐装或清朝服装进行巡游;京剧脸谱也大受欢迎,舞龙舞狮必不可少,敲锣打鼓踩高跷,吹不了唢呐就吹圆号,都是为了开心……嘉年华充满了喜感,他们真当是“城会玩”,甚至还弄出个“中国皇帝”来——只是这“皇帝”不是世袭的,而由民众随机选出。

尽管小镇里大部分人连一句完整的中国话都不会说,汉语也并非是传言中的“官方语言”,但“狂欢节”处处呈现汉字文化——比如铁桶上写着“寿”“王”“未”等汉字,仿佛就是一件件意识流艺术作品。在平时,他们不仅推介中国的京剧、戏曲、饮食,还为市民提供有关禅修、冥想、太极拳、气功等活动;在2019年,他们甚至将一条大路改名为“气功路”,期待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能量……这“气功之路”,何尝不是一条“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就是沟通之路、开放之路、传承之路。有人说,这就是各种“中国元素”在现代德国的一次“文艺复兴”。

和中国文化、中国春节的“出国”不同,今年央视春晚有一件站上“C位”的国宝踏上了“回归”之路。那是山西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已在海外漂泊了近一个世纪,是杭州人、旅日华侨张荣自掏腰包买下后,无偿捐给国家的,从而书写了一段“国宝回家”的佳话。拥有的,往往会熟视无睹;失去的,方才觉得珍贵。我们知道,相比于文字,文物实物更宝贵,它能让不同时代的人看到相同的实物,“回家”正是文物文化的需要。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穿透力和传承力,相得益彰。一方面,“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另一方面,“越是世界的,越是人类的;越是人类的,越是永恒的”——这,都是人类文化的共性。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徐迅雷 编辑:吴阳杰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