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和医院”的真问题不在庙门

2021-03-15 14:07:10

今年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强化医疗广告监管执法,打击医疗机构擅自使用“协和”“华山”“同济”等知名医院名称标识,严厉惩处扰乱医疗市场秩序违法行为。但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有些“山寨协和医院”被摘牌后玩起了“谐音梗”,悄然更名为“谐和医院”。天眼查数据显示,相关企业信息已有上百条。

摘下“山寨协和”的帽子,换上“谐和医院”的牌子,玩这种容易让人混淆的“谐音梗”,本质上显然仍是在“傍名牌”。对此有评论指出,用“谐音梗”规避监管,继续骗钱骗保、无资质行医、大肆销售相关产品,这种新动向值得警惕。

但问题需要从两面看——用“谐音梗”规避监管,是一面;然而规避监管的途径不止一个“谐音梗”,是另一面。如果某一家“山寨协和”存在“骗钱骗保、无资质行医、大肆销售相关产品”等行为,那么正确的做法是处罚它甚至取缔它,而不是仅仅让它改个名字或者不许它玩“谐音梗”。就信息传播的效果而言,“山寨协和”与“谐音梗”这样的表述确实更易引起关注,但也容易导致“失焦”,从而让一些“真问题”被忽略掉了。想想看,虚假宣传、骗钱骗保、无资质行医,凡此种种严重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都被“山寨协和”几个字一笔带过,仿佛只要消除了“傍名牌”,民营医院市场秩序就从此万事大吉,世上哪有这般容易事!

凡最容易做到的,通常治标不治本。一些民营医院之所以热衷于“傍名牌”,正是因为靠虚假宣传吸引患者容易,靠完善资质、完善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赢得患者口碑不容易。所以对于“傍名牌”,最应关注的不是医院大门上的那块牌子,而是医院资质、管理、服务等实质内容。

相对应的,对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监管部门要主动作为,该处罚就处罚、该取缔就取缔、该请司法介入就请司法介入,当然同时也要完善相关政策,给予民营医院更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些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而治本,也意味着要花很大的力气,甚至要啃不少难啃的硬骨头。

回到“谐音梗”,作为监管部门,当学《西游记》中的二郎神——无论孙猴子如何七十二变,二郎神都能一眼识破。话说那日大圣滚下山崖,伏在地上变成一座土地庙: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杆。二郎真君睁凤眼观瞧,见旗杆立在后面,笑道:“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杆竖在后面的!”监管部门要善于识破违规违法医疗机构的“尾巴”,不要轻易被它们的庙门迷糊了双眼。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翟春阳 编辑:吴阳杰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