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攻坚须下“深”功

2021-03-18 14:43:59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出通报,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10家企业和6个城市点名批评。近期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生态环境部第一时间下发预警提示,要求各地根据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情况及时启动预警,但上述城市和企业面对空气重污染应急响应不力,未按规定落实停产、限产、减产措施等。

京津冀及周边各地从3月初就开始接连拉响重污染天气警报,然而一些地方和企业面对重污染天气预警不仅应对不力,甚至“顶风作案”,以虚假监测数据逃避监管,这就不能不让人愤慨了。此前的3月1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到唐山市暗访时还发现,当地4家钢铁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未落实相应减排要求、生产记录造假等问题,相关责任人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北方这一次的沙尘天气,同相关部门严阵以待相比,公众倒是普遍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淡定”。这同当下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感受颇为一致:“蓝天白云”越来越多了,雾霾似乎正在远去,公众对国家治理的成效和决心越来越成竹在胸。那么,面对老百姓这样一份“淡定”期待,相关地方和部门更要做到守土有责,以铁的意志和最强监管,为公众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生态环境部通报称,“针对问题线索,将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继续保持严的主基调,进一步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督促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推动治污责任落实到位”。那么,针对通报中所暴露出来的产业化水平不高、转型升级不到位短板,治理不精细、存在“隐秘的角落”等问题,就有必要来一次系统治理。事实上,十四五规划就提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比起十三五“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词之变却更进了一层,这意味着污染防治正在向深处发力,也意味着将触及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总体而言,“十三五”时期,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交出了一张不错的成绩单。但也应看到,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北方特别是京津冀地区依然是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丝毫不能放松。一些地方PM2.5值时有反弹,污染企业弄虚作假、地方保护主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象时有出现,所以才要强调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盯紧污染源,从严从紧下“深”功,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形成持续高压震慑。

点名“应急响应不力”,不仅仅针对北方某些地区、城市。各地要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深入打好污染防控治战,绝不能有“松松气歇歇脚”思想,绝不能“伤疤未愈就忘了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评论员 涂建敏 编辑:吴阳杰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