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河·读人·读中国

2021-06-22 08:30:00

“读懂了这条河,你就读懂了中国。”时值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7周年,6月21日至26日,杭州出品的六集纪录片《我与大运河》在央视17频道首播。

《我与大运河》共分六集,分别为《行运》《栖居》《造物》《寻味》《传艺》《追梦》。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历时四年;制作团队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先后踏访大运河流域27城,纵贯大江南北10多万公里,拍摄上百个人物故事素材;最终选择以24个“小人物”的故事为主,构成了本片。

这是从“小人物”视角来观照“大运河”的纪录片,以“小”见“大”。“我”是第一视角——“我见运河多美好,料运河见我应如是!”与7年前央视播出的八集纪录片《中国大运河》不同,那是一部以“宏大叙事”为特色、展现大运河恢宏历史和现实的纪录片。《我与大运河》中的“我”,既是一个人,亦是一座城;有了“我”,既见物,又见人,与观众一下子就贴近了。

这是“对象性语调”和“情感评价语调”兼容兼具、融合的艺术表达,能引发共情。21日播出的首集为《行运》,主角是行走于运河的人。第一位出场的,是70岁的老北京摄影家刘世昭。他曾是首位从北到南骑行大运河的人,如今时隔30年,他再度骑行大运河,用镜头忠实记录了沿河的巨变。第二个记录的是杭州风俗画家吴理人,他用10年绘就了运河变迁的百米长卷,成为一部“运河图”。这两位艺术家,用镜头、用画笔,以“对象性语调”如实记录了客观对象,以“情感评价语调”充分表达了主观情感。而这部《我与大运河》,同样是以两种语调的平衡、叠加,娓娓道来,引发观众的共情与共鸣。

这是家国情怀的影像记录与呈现,凝心聚力。京杭大运河,连接家与国。“读懂了大运河,你就读懂了中国”——大运河起始于春秋、形成于隋朝,繁盛于唐宋、取直于元朝,疏通于明清、复兴于当代,不同于古建筑、古遗址,大运河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中国人拥有家国情怀,事实上诸多老外爱中国,爱运河,爱中华文化;第一集中有一位爱中国的老外出镜,这是中国大运河“连接”世界的一个表征。郎朗也说,他从运河的韵律中找到了与世界同频共振的节奏……家国情怀,凝心聚力,生生不息,《我与大运河》可以多多呈现。

读河,读人,读中国!记住历史,尊重文化——运河保护,离不开运河的人文保护,《我与大运河》具备的就是这样的文化力量和人文价值。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吴阳杰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