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识应该成为急救常识
7月10日,杭州萧山区体育馆羽毛球球场,一名打球男子突然心脏骤停。幸运的是,来打球的市民中,正好有来自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短短8分钟,医生、场馆人员和市民无间合作,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的抢救。“有惊无险”的情况毕竟还不多。倘若意外发生时没有遇到医护人员,又该何去何从?正因此,我们急需完善急救普及培训机制、调动公众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让急救知识成为急救常识。
尽管“猝”不及防,却不应该防不胜防。心肺复苏黄金抢救窗口期只有4到6分钟。面对突发意外,专业的救援力量抵达往往需要时间,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意味着能够在关键时刻争取宝贵的生存机会,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从实际情况看,多数人对如何救治突发伤病,知之甚少。一些突发状况的急救需要“稳”“准”,看似简单,但有专业门槛。此外,受过专业培训人数总量和全市人口比起来还是占少数。
急救知识的普及对象从重点群体重点行业扩展至全社会。一方面,要扩大急救设备覆盖率。比如,被誉为“救命神器”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主要用于抢救因室颤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目前,杭州在体育场馆、地铁、大型商场、学校布设AED超1200余台,计划通过3年时间,使全市公共场所配置AED总数达到4200台、平均每10万人42台的水平。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构建了一道看得见的生命防线;另一方面,要加强急救教育与培训,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掌握急救的知识与方法。近日,杭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红十字救在身边”项目被确定为中央文明委重点工作项目的基层联系点之一,这也是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基层联系点。“红十字救在身边”旨在普及科学的急救理念,提升群众性应急救护能力和水平,近三年平均每年培训救护员4万人以上,成功施救100余起。
此外,相比“不会救”,“不敢救”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今年1月1日,杭州市政府率先施行《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成了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公共场所AED配置、使用的城市。《办法》设置了“好人条款”,明确规定使用AED进行救援,其行为受法律保护,救助人因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样一来,确认了对善意救助者的责任豁免,以期消除应急救护的现实困境,鼓励公众使用AED、参与急救的必要保障,让更多人敢于“出手相助”。
自现代心肺复苏术逐步创立推广以来,急救挽救了千千万万“不应过早停止的呼吸和心跳”,急救体系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人人学急救、敢急救、善急救,都在助力杭州成为一座最有温情的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