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澎湃 让科学精彩
用“浙”样精神,书写“浙”里经验。都市快报“杭州新闻”报道:7月9日,最美“逆行者”李兰娟院士带来全新科学发布,解读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背后的奥秘,现场234个座位挤得满满当当。李兰娟院士用她独特的“绍式普通话”,对成果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精彩的科普解读,包括病原学、发病机制、临床救治和AI抗疫四个方面。
生于1947年的李兰娟,如今已74岁。在2020年战疫期间,在浙江援鄂大军中,李兰娟院士是最重要成员之一;她那张带着口罩压痕的笑脸照片,传遍网络,感动公众。
不久前,浙江省科技奖励大会召开,李兰娟院士及其团队的“新型冠状病毒病防治策略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获得了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成果包含了一系列新冠防控策略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为控制疫情、救治病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兰娟跟大家分享了救治非常有效的“四抗二平衡”治疗策略。“四抗”,第一个是抗病毒治疗,尽早抗病毒,可减少重症、危重症的发生;第二是抗休克治疗;第三是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个“抗”就是抗继发感染,就是说要合理使用抗生素。而“两平衡”中,第一个“平衡”是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第二个就是微生态平衡。这就是治疗中的新创创新,实用而有效。后来浙江的救治成功率成为全国第一,“四抗二平衡”治疗策略功不可没。
科技创新,需要大胆的探索、脚踏实地的耕耘。防疫离不开人,治病离不开药;没有特效药,那么“有效药”也是好的。在抗疫过程中,作为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李兰娟院士,是最早积极开展药物治疗研究的学者之一。可她的研究立马引来各种怀疑质疑,各种胡说八道蜂拥而起,大有干事的被不干事的骂死之势。如果不研究、不实验、不探索、不试用,那你说咋办?医学科学,同样要允许试错。即使李兰娟院士的探索最后证明是错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失败是成功之母,无效验证有效,最可怕的是害怕失败而裹足不前、束手就擒。
科技创新,往往有其“敌人”。而革命性的创新,通常很难被迅速接受。著名学者、哈佛大学“经济发展创新计划”主席卡莱斯·朱马,在他的《创新进化史》一书中,直面600年人类科技革新所遇到的激烈挑战,展示了古往今来的创新者所面对的困境。确实,诸多科技创新被认可之前,都受到了大众或利益相关者的抵触。《创新进化史》直指技术变革“至少有四种智识挑战的来源:风险规避、负面外部效应、技术与政治社会用途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为了人的利益而操纵自然的哲学异议”。
“对世界的直觉预期,使人类很容易就对新技术产生误解。”事实上,对新技术的采用,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公众教育在决定采用的速度和模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对新冠疫苗的接受度和接受过程就是如此。“如果不关注人类心理学的直觉方面,就无法完全理解公众对新技术收益和风险的认知。”正因如此,坚持举办科技成果的科普发布,就有独特的意义,可以有效消弭公众的疑虑。在这次科学发布中,李兰娟院士就告诉大家,病毒变异是永久的,但是“不要怕”。
医学科学,学习无止境,创新无止境,进步无止境。让创新澎湃,让成果流行,让科学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