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宣”怎么看?

2021-07-29 09:14:48

“烟花”远去,湖山依旧,人间天堂的杭州重回日常。回望这场防汛防台的大仗,有惊险、有奋战、有温暖,还有花絮。花絮之一,就是关于停车泊位恢复收费的“一日三宣”,这件事也引来市民热烈的讨论。

事情过程大家都已晓得——“烟花”来袭,为方便市民安全停车,杭州市推出了市区道路泊位及政府投资建设的停车场(库)全部免费这一惠民政策;台风既已远去,恢复收费也是顺理成章。但关键问题不在恢复收费,而是恢复收费的时间点,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日三宣”:有关部门先后在10时25分、11时30分和12时30分别发布通告,宣布的恢复收费时间从27日14时延到19时、再延到次日(7月28日)。对此市民讨论热烈,有人把这一行为评价为“知错就改”,予以赞扬;但也有不少人吐槽说“超级变变变”,认为“朝令夕改”有损政策的严肃性。

这样的讨论无疑是有益的,但关键是要理性而不要止于口水。最根本的前提是,作为这座城市的主人翁,市民群众看问题应有“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高度,实事求是地来评判。

笔者认为,我们还是要为相关部门勇于知错就改点赞。在台风这样的特殊时期出台这样的特殊政策,推出与取消,出发点都是有目共睹,那就是以人为本。“一日三宣”固然显得有些凌乱,很容易招致“拍脑袋决策”与“朝令夕改”的批评,但这也恰是考验政府部门担当作为的时刻——是假装听不到民众呼声硬着头皮坚持到底,还是不惜招致批评、知错就改把民生实事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笔者觉得,如果让广大市民代为选择,想必大多数人还是会选“一日三宣”。我们总说对想干事的人要有“容错机制”,要持宽容态度,那放到这件事上,是不是也应该宽容一点?所以对这件事情,用“朝令夕改”的“帽子”来压人,既有失公允,也不利于鼓励政府部门展现担当作为。

然而“容错”,不等于不要反思、不要批评,而反思与批评也不等于全然否定与吹毛求疵。站在反思的角度,“一日三宣”这件事,确实不失为“民呼我为”的鲜活案例,从正面看是政府部门展现了“民呼我为”的担当,但从反面看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对照总书记的要求,“一日三宣”暴露的差距还是较为明显的。如果我们在决策时考虑得再周全一些,能更多地站在广大市民的角度来考虑,决策前能下更多调查研究的工夫,“一日三宣”这样的“花絮”完全可以避免。

更进一步思考,“民呼我为”绝不等于说“民呼后为”,绝不等于“民不呼我不为”。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情到深处,将“我”与“群众”融为一体,自然能提早听到群众的“心声”,从而做到“民未呼我已为”,而且还要“为”到点子上,“为”到关键处。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姚丽萍 编辑:郑海云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