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语言资源库的文化典藏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殊俗问津言语异”,中国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8月1日《文汇报》以整版的篇幅报道“世界最大语言资源库是如何建成的”:历时5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首期已完成1712个调查点的语言资源调查采集,建成了“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不久前,“语保工程”二期正式启动。
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是“语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注册登录后,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方言世界。这个大数据库,涵盖了123个语种和全部汉语方言,背后的原始文件数据超过1000万条,其中音频数据超过560万条,视频超过500万条。为了采集、研究这些语言资源,全国有35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4500多名专家学者奔赴一线付出心血;“语保工程”获得大量公众的大力支持,9000多位语言方言发音人,面对镜头,用方言口述地方情况民谣传说等等,永久留存。
比如其中杭州话的一个调查点杭州上城区,由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负责,有多位正宗杭州人以正宗杭州话从各个角度介绍杭州的方方面面。杭州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是宋室南渡、建都杭州后形成的一支带官方言色彩的吴语。在平台上,也言明“杭州话为本地普遍通用的方言,近年来变化较快,正在向普通话靠拢”。
研究显示,我国的语言主要分属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5大语系,其中共有13个语族,28个语支。汉语拥有官话、晋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赣语、湘语、徽语、平话土话等十大方言,内部又可分为成百上千种小方言土语,丰富性为世界之最。
方言文化很博大,也很有意思。比如我们吴语中保留着古语的入声字,入声字发音短促,要辨别古诗词中哪些是入声字、属于仄声,用吴方言念一念就可以清晰确定,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发音,一念就知“一六七八十”发言短促,属于古语入声字。
“语保工程”呈现了学术性和社会化的互补,学者们对采集的语言资源逐步进行深度开发应用,公众可以亲近它,使用它,同时也为保护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语保工程”,一大批濒危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得到科学系统的调查保护。语言方言文化的抢救、保护、典藏,正在与时间赛跑。我国现存语言中,有68种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下,有25种使用人口不足千人,赫哲语、苏龙语等使用人数不足百人。“不足百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比国宝大熊猫还稀少珍贵。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说过:“一切理论都是暂时的,唯有事实的总汇才具有永久的价值。”方言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不仅体现在该“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上,也体现在首批出版的“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系列丛书上,首批20卷,包括了杭州、苏州、潮州、金华、江山、遂昌、寿县、宜春、澳门等极具特色的方言。
语言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标志。母语方言,是祖先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声音,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从情感情怀的角度看,这些标准的乡音可勾起你的乡思乡愁。“语保工程”致力于保护语言多样性,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记录方言,透视文化,传承历史,珍藏经典,价值无限,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