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平安“回家”就是最好的团圆

2021-09-22 08:30:0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往今来,多少诗词歌赋,吟诵月相圆缺,寄寓人间团圆。而这个中秋,注定与遥远的月球紧密相连。连日来,随着“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平安回家,“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飞冲天,奔向浩渺太空,也预示着中国空间站又一波大动作开始,世所瞩目。

每一次平安“回家”,无不是最好的团圆。航天员聂海胜说:“无数攀登者、奋斗者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未来,中国将会有更多航天员刷新纪录,创造中国高度。”刘伯明说:“以后,我们会飞得更远、更久,会将外太空更美的风景带给亿万华夏儿女。”汤洪波说:“回来的感觉非常好,飞上太空的感觉真的好。”亿万国人牵挂航天员,更对航空航天历程和艰难困苦,增加感性认识!回家的路有多艰险?穿过大气层,克服“黑障”失联状态;历经与大气层剧烈摩擦,对返回舱表层造成2000多摄氏度的高温考验;当返回舱打开,长期失重状态犹不失自信和绚烂的航天员笑脸如初,这正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生动写照!

出发,使命和重托在肩!当一位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被问到“迎接航天员回家自己最想问什么问题”时,这位总设计师答道:“最想问:还有哪些问题必须解决,还有哪些工作有待改进?”而另一位系统工程师同样说道:“只有看到在1200米主伞打开时,心才安定……尽管理论实验和实际验证,都证明安全是有保证的,却仍难免有些紧张。”而为了这一刻返回,着陆场地面搜救队员们常年备战,无数套应急预案,无数次应急演练,时时穿越无人区,不惧风暴和严寒酷暑,练就过硬搜救本领,坚定践行生命至上的安全保障。

出发,为了更好抵达和探索,铭刻着国家综合实力和航空航天技术整体演进,是一代一代航天人的接续努力。从“太空一日”到“太空90天”,跨越的不仅是日子;实现空间站阶段载人首飞,进入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成功完成两次太空漫步,对比中国航天员7次“太空出差”条件和体验,变的是登攀高度和飞跃幅度,不变的是心怀国之大者。几天前,有央媒报道101岁航天功臣陆元九先生事迹——他是中国首批航空系大学生,世界上第一位惯性导航仪器学博士。从他的经历中,人们不难发现,飞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辉煌一刻,有艰难困苦,甚至也遭遇失败痛楚。早年,面对长征三号乙发射失败时,陆先生曾说“上天的东西,99分都是不及格”,那一次,为了查找和改进失败原因,他不顾76岁高龄,曾连续三个多月高强度工作,夜不能眠,得靠大剂量安眠药助睡。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一次次的出发,一次次平安“回家”,一代代航天人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见证人世变迁、月相圆满,更激励赤诚奉献、奋斗不止,共同托举全中国人的飞天之梦。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涂建敏 编辑:吴阳杰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