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误读“农民工读海德格尔”
一位叫陈直的农民工,业余研究海德格尔,并翻译了一部著者为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私信了一些出版社,都没有得到回复。
农民工研究海德格尔,还翻译了一部专著,确实颇有新闻性。但人们在评价这件事情时也应该保持一份平常心,避免过度解读甚至误读。比如“先画靶再射箭”——并没有见有谁说过农民工就没有读海德格尔的资格,更没有人说海德格尔应该拒绝农民工,而一些评论却针对这样的“观点”展开批评,这不是“先画靶再射箭”是什么?有评论认为,陈直研究海德格尔体现的是“对知识的纯粹热爱”,那么“农民工”与“纯粹热爱”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逻辑关系呢,而那些并非出于“热爱”而以“学习”为目的的读书就可以简单用“功利”二字来定义吗?
我还看到有评论一方面主张不应该歧视农民工,一方面又通过对陈直这位农民工的拔高来贬抑农民工,比如说陈直之所以苦读海德格尔,乃是为了“寻找生活的意义”、摆脱“重复和空洞”,这无异是说,农民工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是“重复和空洞”的。所谓“人各有志”,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各人有各人的追求、各人有各人的好尚,如果说在海德格尔面前,“阅读者没有境界高低之分”,那么阅读者与非阅读者之间同样并不必然存在“境界高低”之分。无数的农民工离开家乡来到城市,他们不是来“寻找生活的意义”,而是来“实现生活的意义”;他们用双手和汗水挣取收入,同时也奉献社会,他们的工作也许确实艰辛,然而绝不“空洞”。在刚刚过去的浙江省“见义勇为宣传日”,受到省政府表彰的18位先进人物中就有不少农民工,他们可能并不读海德格尔、不知海德格尔何许人也,也并不去思考哲学层次的高深问题,然而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样高尚。崇尚读书是对的,但要小心,不要崇尚到贬抑劳动与劳动者。
农民工研究海德格尔还翻译了一本专著,是一个新闻事件。然而作为学术出版机构,在判定这本专著的价值时,则不应该考虑译者的身份及其引起的新闻效应,而要以学术标准、专业眼光来检视,比如其译笔如何、这本专著本身的学术价值如何。余秀华的成功确实可以复制,但其成功绝不是因为她是一位农民、一位脑瘫患者,而是她确有很多打动人心的诗篇,然而即便如此,依然有评论提醒说,余秀华本人的身体状况与早期生活状况为其挣得了不少同情分,但文学评论不能不管艺术标准,在评论时添加过多的感情色彩,就像在某些儿童画里见到了“毕加索”或“米罗”。
冷静看待这位陈直,他只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独特的新闻性,而不足为广大农民工有样学样。当然,今日之农民工完全可以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劳动者,然而成为这样的劳动者不需要去读海德格尔,而是要立足本职工作,脚踏实地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掌握真技能、练就真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