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金融服务助新市民圆梦

2022-03-07 08:30:00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服务好新市民的需求。可以说,这是为新市民送上的一份特别的“金融礼包”。

何为新市民?上述部门明确,新市民主要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据估算,新市民目前约有三亿人。

对于新市民来说,为他们“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是一份“特别的爱”。新市民对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很广泛,但总体说来可以分为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两类。例如,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人员,很可能需要经营贷款;在生活方面,新市民期盼住有所居,能在城市里扎根。可以说,新市民的这些需求既合理又较为迫切,但他们以往又对银行贷款等金融产品的利用率较低。这样的落差,成了新市民安居乐业的掣肘之一。

金融服务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大部分就业人口身处小微企业,这也和新市民群体高度重叠。金融机构给予新市民合理的支持,将小微企业“扶上马”,小微企业步入稳定的发展轨道,也就激活了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促进消费的增加,形成良性的循环。从这个角度看,为新市民提供专属金融服务,也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体现。新市民中,相当一部分刚从农村进入城市,在金融服务领域给他们“搭把手”,也是广义的服务“三农”,助推乡村振兴。从新市民的个人生活来看,不论是为符合条件的新市民发放个人住房贷款,还是为住房租赁企业提供信贷,间接支持新市民租房居住,都着眼于让新市民住有所居,同时贯彻“房住不炒”原则,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可以说,服务好新市民,稳就业、稳增长就有了重要切入点和支撑点。

金融服务支持新市民,需要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创新。办理金融业务需要相关资信证明,不过相当一部分新市民刚进入城市或灵活就业,难以出示工作证明、收入证明等资质材料。这就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预防风险的原则必须遵守,但另一方面也要进行精细化合理化研判,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多角度立体化评估新市民的信用水平,不能误伤新市民的刚需。金融要服务好新市民,还需要根据新市民的实际情况,开发合适的金融产品,完善设计和供给,更好地体现实用性和普惠性特色。

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城市也应当让新市民安下心、扎下根。金融服务给予新市民专属照顾,涵盖了创业、就业、居住、子女教育、养老等众多方面,考虑到了新市民的全方位需求。“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其余的社会公共服务也应当尽快跟上,实现“同城同待遇”,让在城市奋斗的人终能圆梦,让新市民早日成为安居乐业的“老市民”。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王俊勇 编辑:吴阳杰
杭州宣传网